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鞣质研究史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06 18:04:43 阅读:307

1786年,瑞典科学家Scheele在棓子的研究中首次分离出棓酸,这一发现标志着鞣质化学研究的早期里程碑。同年,Seguin在儿茶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鞣质”这一术语,为后续的鞣质分类奠定了基础。

1821年,Runge进一步突破,从儿茶中分离出了儿茶素,这一发现对理解鞣质的组成至关重要。1920年,Freudenberg在儿茶素结构的确定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揭示了儿茶素的黄烷-3-醇结构,这标志着缩和鞣质化学的起点。

在1910年至1930年间,五棓子鞣质结构的研究被视为水解鞣质化学的重要进展。1920年,Freudenberg的分类法将鞣质分为水解鞣质和缩和鞣质两大类,这一分类至今仍被广泛采用。色谱技术的现代应用解决了鞣质分离纯化的难题,极大地推动了鞣质化学的发展。

进入50年代,Schmidt提出了鞣花鞣质的形成理论,它是棓酰基脱氢偶合的结果。1975年后,日本的奥田拓男等人开始对中草药植物及众多植物中的鞣质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发现了老鹳草素的两种立体异构体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比例,这一发现促使了数百个新型鞣质及相关化合物的发现。

中国对鞣质成分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主要集中在鞣质的化学结构、分子量、分离与鉴定等方面。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显著,例如2001年,北京华颐中药制药厂推出的首个鞣质类抗癌药物威麦宁,体现了中国在鞣质化学领域的应用和创新。

扩展资料

鞣质(tannins),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鞣质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故可用来鞣皮,即与兽皮中的蛋白质相结合,使皮成为致密、柔韧、难于透水且不易腐败的革,因此称为鞣质。鞣质存在于多种树木(如橡树和漆树)的树皮和果实中,也是这些树木受昆虫侵袭而生成的虫瘿中的主要成分,含量达50%~70%。鞣质为黄色或棕黄色无定形松散粉末;在空气中颜色逐渐变深;有强吸湿性;不溶于乙醚、苯、氯仿,易溶于水、乙醇、丙酮;水溶液味涩;在210~215℃分解。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41127/1/66165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