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儿童为何说读私塾有意思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16 17:00:51 阅读:719

四月的一天,一个亲友急切致电给我,告诉我她的小孩自作主张坚决不读正规学校而“义无反顾”地去就读私塾,但家里的先生不同意而引发冲突,请求我从教育的角度对她先生谈谈儿童读私塾的意义。事情的原委是:她的儿子在一家收费很高的民办学校读一年级——之所以选择去这所贵族学校,是因为能住宿。做父母的想让小孩从小接受良好的集体教育和独立生活教育。这天,老师突然电话告急,说小孩离校出走。父母急切赶到学校,从保安和监控视频中得知小孩还未离开校园,于是学校、家长分头寻找,幸好在校园内的一条小河边找到了小孩,他独自一个在那儿晃荡。家长、学校吓个半死。小孩对父母和老师讲,我不想在这个学校读,我要去私塾。如果不送我去,我就不回学校也不回家。父母很着急地问:为什么呢?小孩说:这里学的东西一点意思也没有,还是私塾学习得有意思!

去年春节,我去过小孩的家。当时得知小孩两次被送去省城的一家私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亲友将私塾的国学课本给我看,大致是《论语》、《弟子规》、《孟子》、《中庸》和《大学》等一类经典。小孩当着我们的面背诵了《论语》,又行了大礼。亲友还模拟了一个情景,“不小心”踩了他一脚,结果小孩先向亲友——他的妈妈让礼。今年春节我又见到小孩一家。亲友告诉我说,儿子上了小学,但回家常说,学校教的课一点意思也没有。亲友打算,每年利用假期送儿子继续读私塾学传统文化。

发生在儿童身上的事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何这个儿童认为私塾里的学习有意思而正规学校里学习却没意思呢?教育到底有没有意思、有多大意思,可能需要我们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简单地说就是,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私塾教育,有意思的教育都要“传道,授业,解惑”,教育内容都要体现“文以载道”,教育方式都要讲知行合一,要讲体验和感悟等。显然,对比应试体制下的学校教育来说,私塾的教育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要做得好得多。也许这么小的儿童不一定说得出什么是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但他多次表示私熟学的东西比学校的更有意思,而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我比较认同这句话:“现代小学的语文课本深度不够,除了学会2500个生字,肚子里空空的。”(见《家长为何送孩子读私塾》一文)其实,这不单是这位创办人有这样的看法,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回忆回忆自己小学甚至中学所学的东西,就会发现此话是有道理的。现在的中国大陆年龄在60岁以下的人,几乎没有人是从读书时就开始系统学习中国传统蒙学经典的。没有这种系统的学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事实中略知一二:一是前几年《于丹〈论语〉心得》风行全国引起轰动和争议。现在冷静下来再想想,若人们在小学时就认真读过《论语》,而经过“前十年读经,后十年解经”的学习实践后,那么于丹“二手”式的心得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吗?二是去过台湾、香港、新加坡的人都会发现在这些以华人为主的社会里,无论是学者还是学生抑或普通市民,大部分都表现出彬彬有礼,学者更是温文尔雅。类似这种现象人们也可从前些年举办的几届亚洲大专学生辩论赛上看到: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大学生,总体说来比大陆的学生更斯文或更文气一些。后经了解,原来这些华人地区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从没有中断过。三是在教育界十多年前流行至今的“小学学共产主义,初中学社会主义,高中学集体主义,大学学不要随地吐痰”的说法,恰恰就是我国体制内的教育误区的真实写照!

“人生忧患识字始”。但是若教育只是停留在识字上,那就不仅是学习者自身有没忧患的问题,而是社会该忧患学习者、忧患教育的问题了。现在很多地方、学校试图急补“感恩教育”、“礼仪教育”、“责任教育”、“荣辱观教育”(以“八荣八耻”为教育内容)、“国学教育”等,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人们,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长期缺失已到了后果十分严重的地步。事实告诉人们,这种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蒙学时代就进行,而不是到了中学、大学再来补。也许对成人而言,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可以补,但随着身心发展一起融入生命或血液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如何能轻而易举地补进人的心理结构、文化结构中呢?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注重修身的文化。中国当今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是不是中国近几十年特别是事实上在形成了应试教育体制后而缺乏修身教育导致的呢?

前几天,和教育界的同仁一起结合社会现象聊到教育对人的影响时无不为之忧虑。当今中国许多人不以危害祖国为耻,不以背离人民为耻,不以愚昧无知为耻,不以好逸恶劳为耻,不以损人利己为耻,不以见利忘义为耻,不以违法乱纪为耻,不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其中许多人是掌控权力资源的,他们“不以为耻”“不以为戒”的情形对社会的危害尤甚。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居首,修身的教育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有学者研究发现,从蒙学阶段开始起就扎扎实实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成年后其发展后劲都很大,成就也很大,即便很早出国留学也不改其本色。而这么多年来,我们体制内的教育恰恰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修身养性。何谓修身养性呢?孟子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公孙丑上》)笔者窃以为,针对中国的现实还需加上:无敬畏之心、无责任之心、无助人之心、无合作之心、无求真之心、无向善之心、无唯美之心以及无平常之心等,皆可归于孟子所说的“非人”一类。显然,对上述各“心”育之养之丰富之彰显之,当为“修养”之内涵。但令人既近忧又远虑的是,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是只重分不重“心”的。这种没“心”的教育,是有意思还是没意思呢?

?家长为何送孩子读私塾?虽然这些现象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下并不普遍,但的确为中国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一面小镜子,该是大家冷静地用它观照、反思现行体制内的教育的时候了!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41130/1/198211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