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向上管理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4-12-29 23:03:17 阅读:488

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咨询公司盖洛普(Galup) 曾经做过一次上下级关系的调查, 发现75%员工离职,其原因是无法和自己的上司处好关系。

Join a company, leave a manager, 因公司而加入, 因老板而离开, 这话不是夸张。这句话被很多咨询顾问、培训师用来强调领导力的重要性,但任何关系都是双向的,我们知道两性关系需要双方的努力才能更好地维持,知道双方要换位思考,为什么单单认为,上下级关系就只是上级的事情呢?

我们强调管理者的对下管理,但我们却很少听说员工的向上管理。实际上,你的上级只是你们双方关系中的其中一半,而你也是这段关系中的另外一半。你们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上级可以自上而下地对下属进行组织、领导、监督和控制,对你的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施加影响,同样地,作为他的直接下属的你,也应该发挥你另一半的作用和影响,对其进行适应、沟通、反馈和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何处理与上级的关系,几乎是每一个职场人都绕不过去的话题。在学生时代,我们只需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学校,就算是圆满了,至于老师喜不喜欢你,是无所谓的。但在职场中,想要成功,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在职场上,你要往上走,得有三个条件:第一,你行、第二,有人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那个人自己也要行。这其实说的就是上下级关系的重要性。

那么,为什么上下级关系是一个永恒难题,以至于很多人因此而离开一家公司呢?因为上下级之间,至少存在三个差异:

因为这三个原因,双方才会出现彼此不能相互理解和适应的情况。说到底,这跟男女朋友相处的时候总产生矛盾,双方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出现沟通上的理解偏差,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这门课程,就是要教会你“向上管理"的能力,教你如何站在上级的角度,了解和适应对方,学会与对方沟通和相处,让工作更加轻松和高效,更快实现个人职场提升。

课程分为5章:

(1)正确认识向上管理。帮你破除误区,调整心态。

(2)了解你的上级。上下级关系跟两性关系本质是一样的,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上下级之间认知水平、立场以及掌握的信息不同,双方容易出现分歧和误解。所以了解上级,是向上管理的第一步。在这一步,我会用2个小节来阐述,一方面告诉你如何了解上级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告诉你如何了解上级的主观个性和风格。

(3)适应与配合你的上级。在了解的基础上,我们会一起来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沟通和工作方式,以获得他对你的信任。

(4)主动向上级沟通汇报。每个老板放在一个下属身上的时间不足他时间的3%,所以,员工要主动沟通,在上下级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有利于事情的开展。这一章,我会用2小节来讲,1小节是关于沟通汇报之前,如何明确汇报内容、汇报时机和汇报方式,另1小节是关于,如何条理清晰地向上级汇报一件事情。

(5)发挥职场影响力。在前面几步的基础上,我们已经达成了有效的对上沟通,但如果我们想要再向前一步,能够影响上级,说服他给我们提供资源、认同我们的方案,就需要掌握一些说服老板的技巧,才能让他认同你的价值,进一步实现职业发展。

好了,现在就可以开始你的学习了,请记得带着你的问题去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

带领GE走向巅峰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 有位得力助手叫罗塞娜·博得斯基, 她曾将自己14年的助理生涯整理成册, 著书立说, 提出"向上管理”(managing up) 的概念。

在她看来,职场本质是围绕着资源分配进行的合作分工,资源的分配权力在你老板手上,因此,当你需要获得工作的自由资源时,就需要对老板进行管理。

我过去做咨询的时候发现,在西方的很多公司,会给员工提供向上管理的培训课程。但是在等级观念相对森严、同时又崇尚低调做事的中国公司里,这一点常常被忽略。导致很多员工认为,管理只是老板的责任和义务,和我一个员工没有关系。

就像我们在课程介绍里面说的那样,上下级相处跟男女朋友相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做好向上管理,与上级相处好,才能获得职场成功。

可是,在如何跟老板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三个认识上的误区: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老板对自己不满意,是因为我们个性不合,而部门同事能受老板喜欢,是因为他有心机、懂得拍老板的马屁。当然,某些特殊情况下,这可能是有效果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个老板都有他自己的上级, 即便是公司CEO, 上面也还有股东。

所以,仅仅是溜须拍马,即便有效果,也无法让他对你真正满意,因为你没有帮他解决实际问题,他的压力还是在。刚才说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是有效果的,这个情况是指,如果你的上级几乎没什么压力需要分担,这种情况下,他有可能只需要拍马和奉承。但是在市场化的公司里,这种情况非常少。

所以,如果我们只看到浮于表面的部分,觉得向上管理只是奉承拍马,对此反感并拒绝接受。那么,这很有可能让你错过很多机会。

我经常被问到一些问题,比如"圈圈,我老板特别强势,应该怎么改变他呢?“实际上,我们学习向上管理的目的,不是让你改变你的上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你连自己的另一半都改变不了,甚至连自己都改变不了,改变上司的习惯和作风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你只有他一个老板,但他有好几个下属,他不可能根据每一个下属的性格去调整。所以,向上管理并不是改变上级,也不要抱有这样的奢望,而是让你更了解自己的上级,用更加适应他的方式来工作。只要你觉得这个公司和部门还有发展空间,还想继续在这里待着,就不该放弃这方面的努力。

很多低调做事的人都会有一种想法,就是:我很能干,我把事情都搞定了,我老板就一定会发现,然后给我升职加薪。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一般来说,管理者,也就是你的上级,大概有60%以上的时间花在业务上,20%的时间花在跟他的老板、客户等等相处上,最后剩下管理团队的时间大概是20%左右,而这个时间还要分配给每一个下属。

按照平均每个管理者管理6个下属来说,他只能分配3%的时间和精力在你身上,所以他根本不会注意到:你做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困难。所以,指望他来关注和配合你,可能会导致你觉得自己很委屈,自己做了那么多事情,老板怎么看不到呢?

我见过很多人,能力不错,但最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变得怨天尤人、消极怠工,或者默默走人,最终失去了很好的机会。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好啦,既然这三个误区会阻碍我们与上级有效地沟通和相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对于误区一,认为向上管理就是溜须拍马,我们需要意识到,最重要的是帮你的老板解决问题。为了帮对方解决问题,我们需要主动了解他的需求,知道他所承担的任务、挑战和压力,知道他当下最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要了解对方的行为风格,从而更好地与其沟通相处。

对于误区二,认为向上管理就是试图改变老板,我们需要告诉自己,你改变不了老板的,你可能改变不了任何一个人,我们只能做到去适应与配合你的老板,与他互补。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沟通和工作方式,成为不可或缺的副手。至于如何做到,我们后面的小节会详细介绍。

对于误区三,认为向上管理就是默默听话和执行,但需要知道,只管埋头低调做事反而会让老板忽略你,因为他只能分出3%的时间给你。所以你应该主动出击,管理对方的预期。要做到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式、说对的话,向你的上级汇报工作,与他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

说到这里,也跟你分享一个我(圈圈)的故事:我之前在咨询公司带团队,有一次我做了一个类似360度评估的测评,也就是,我上级、下级、平级分别给我一些反馈。拿到报告结果之后,我发现:团队成员跟上级对我的评价,在某个维度上面差异特别大。

团队成员都认为,我是一个很善于授权、辅导和激励他们的人。但我的上级们都认为,我是一个亲力亲为、个人能力超强、需要更多授权的人。我仔细去反思了这种差异,才意识到:我跟自己团队的合作,从上级的角度是看不到的。

所以他们的评价只能来自于刻板印象带来的推测,比如:一个个人能力很强的人,通常都是不善于授权的,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而我随后在沟通中发现,这个刻板印象,也是我没有得到升职的原因。所以后来,我做了改进:一方面,找机会跟当时的老板分享了我的团队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我根据自己管团队中发现的问

题,提出可以建立一套帮助公司新人更快成长的体系。如此一来,对方便能看到我的管理能力。

所以,你应该自己定位自己,而不是让别人来定位你。在合适的时候要提出自己的建议,影响说服老板,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实现自我价值,职业发展更进一步。

当然,你可能认为,上下级关系跟我的本职工作并没有什么关系,甚至认为那就是"办公室政治",自己要敬而远之。

但是你要知道,职场是由人构成的江湖,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关系。就像我们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社会关系一样,对于职场关系我们同样无法置身事外。而且这些关系,尤其是与上级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我们的职场幸福感。

所以,与其消极避世,不如主动迎上去,主动建立和经营良好的职场关系。虽然未必一定能够给你带来职场成功,但起码可以让你更轻松高效地处理工作,每一天过得更有愉悦感和成就感。

<<<圈外商科学习笔记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41201/1/225869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