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异温动物是指恒温动物的体温偏离正常范围的变化现象,有时也用于描述恒温动物以外的内温性动物。此外,动物的体温因身体部位之不同而有差异的现象称为部位异温性。
2. 恒温动物的体温,随个体的活动和其他生理状态而在正常范围内进行变化。小形的鸟类和小形的哺乳类,在休息状态下有时体温可降低数度。体温比正常体温降低10℃以上称为低体温,此时个体将陷入麻痹状态。对小动物来说,为维持其恒温所付出的力量是很多的,每天须有与体重相等的食物量是不乏其例的。低体温可认为是减少能量消耗的一种适应;季节性的低温麻痹主要见于小形哺乳类的冬眠,它是对寒冷和食物缺乏的一种适应。
3. 部位异温性显著地出现于寒冷的环境中,外界温度越低,身体内部与其裸露的末梢部位的体温温差越大。哺乳类的四肢、尾、耳、眼、鼻,鸟类的足、翼、喙、眼等部位较之被有绒毛或羽毛和皮下脂肪的胸腹部的保温差得多,因而趋向于极度的低温状态。
4. 长期生活在极端温度环境中的生物,通过气候驯化或进化变异,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动物对极端低温的适应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5. 冬眠型动物的年度周期可分为非冬眠季节和冬眠季节。非冬眠季节后期的肥育为冬眠储存能量,在冬眠季节后期,性腺开始发育,动物出眠后便可立即进行活动。冬眠型动物在非冬眠季节中,其体温是恒定的,而在冬眠季节体温是可变的,故特称为异温动物。
6. 冬眠过程可分为入眠、深眠和出眠3个阶段。入眠是动物体温开始降低到稳定地接近环境温度的过程。深眠阶段生理状态发生极大变化,呼吸明显减少,循环系统亦发生显著变化。出眠是环境温度回升到一定高度时,深眠动物迅速激醒,体温回升以及各系统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7. 冬眠动物在长达100多天的冬眠季节内不吃不喝而仍维持生命,是由于有充足的能量储备,而代谢降到最低水平。冬眠型动物的褐脂较非冬眠型多,而经过冬眠后又减少最多。冬眠的调节机制由呼吸、循环和体温的调节活动可知中枢保持着积极活动。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41204/1/308040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4-12-04 13:40:16职业培训
2024-12-04 13:40:16职业培训
2024-12-04 13:40:14职业培训
2024-12-04 13:40:10职业培训
2024-12-04 13:40:06职业培训
2024-12-04 13:40:05职业培训
2024-12-04 13:40:04职业培训
2024-12-04 13:40:04职业培训
2024-12-04 13:40:03职业培训
2024-12-04 13:39:55职业培训
2024-12-22 15:39职业培训
2024-12-15 04:09职业培训
2024-12-15 20:12职业培训
2024-11-27 15:42职业培训
2025-01-02 15:04职业培训
2025-01-08 15:59职业培训
2024-12-14 21:24职业培训
2024-12-09 23:37职业培训
2024-12-10 18:26职业培训
2025-01-02 09:01职业培训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