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含义,动机,特点,新媒体)
含义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动机
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取信息。
其次,是建立与他人的协作关系。
再次,个人要与他人建立有效的协作关系,一个基本前提是既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他人。
特点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眼神,动作,神态等)
人际传播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情境)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一来一往)
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我们说它是非制度化的,并不是说它不受任何制度体因素的影响,相反,人际传播也是社会关系的体现,参与的双方虽然都是拥有独立意志的主体,但他们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如夫妻关系、父子关系、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相连接的;人际传播的内容,双方使用的言辞、语气、态度等,无一不是这些关系的反映。
这里所说的非制度化主要指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在人际传播中,双方都没有强制对方的权利,也没有接受强制的义务,这意味着人际传播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功能
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组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对个人来说,人际传播也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人际传播的状态如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到目前为止,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
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所谓社会化,指的是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个人角度来说,它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从社会角度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
个人的观念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是自我观念的形成;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看法、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人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学中关于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普及”理论等。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库尔兰和马库:“线索消除论”
网络人际传播消除了很多面对面交流的必要因素,比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将传播置与振空中。
网络聊天与传统聊天的区别
过去社交作为个人寻求社会认同的一种方式,承认已有的文化和习俗为前提,因此社交是一种文化规训,在其间传统通过人际关系发挥作用,得到传承。
网络聊天;反规训的欲望强烈,传统的规范无法施展其约束力。因为网络中结成的人际关系是临时的、不确定的,并且任何一方都无法将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强加给另一方,即使是老朋友、老熟人,也可以以不回应或断线来应对。在网络聊天中,既成的社会规则难以发挥作用,一切均服从于新的游戏规则随机应变是一大特色。随机应变的过程是消解传统的过程。
结合唯物史观,谈谈如何进行社会传播过程
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看问题,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形态》和《资本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当年理解: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2)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那么要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虑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4)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已的首要宗旨,就不能单纯考察狭义的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考察否则但不能揭示这种关系的实质。
约哈里之窗
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的约哈里窗口,他们用四个方格,说明人际传播中信息流动的地带和状况
开放区域”:
传播各方的“我”均认为可以公开的都集中在这个方格内。 这些信息我不知道,但是别人看的很清楚。
盲目区域”:传播各方的“我"不知道的他人评价我”的信息置于这个方格内。这些信息“我”不知道但是别人看得很清楚。
秘密区域”:这里的信息是传播各方的“我” 均认为不能公开的纯私人信息,比如隐私、弱点等,
未知区域:传播各方都不知晓的信息置于这个方中。这是指每个人身上尚未开发出来的信息或潜能,到新情况或新问题时,这类信息会生成和表现出来,为传播各方的"我”和他人察觉。
社会交换论
社会环境会影响交换,因此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固然是受利益的引导,但也承认人际关系和周围的社会结构同样影响交换。
他还区分了社会交换与单纯的经济交换的不同,指出前者比后者产生的人际关系要亲密得多,因为只有社会交换会产生责任、感谢和信任,它包含的将来的责任未特别指定,它因为善举所产生的未来回报不像讨价还价的买卖。
人际传播中的心理机制
费斯廷格 认知不协调理论
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无法使自己达到无矛盾状态。费斯廷格把"矛盾"和“无矛盾” 换为"不协调” 和”协调”,并据此对认知现象进行分析。
2. 平衡论海德
又被称为“P-O-X理论”, P代表认知主体,0为与P发生联系的另-个人; X则为P与O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任意对象。
平衡论的用处在于使人们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 在一定的情境中, 它能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认知的平衡概念,使它成为解释态度改变的重要理论。
3.均衡论/对称理论 西奥多纽科姆
对称理论的重点是解释群体形成的A-B-X模型。
.A-B-X模型认为,人们之间相互吸引是基于他们对与双方共同相关的目标具有相似的态度。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并建立关系,形成群体,是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一旦这个关系形成,参与者将努力在吸引和共同态度之间保持对称的平衡。如果不平衡出现,这个关系将会瓦解。
应用:
①解释人际关系:彼此间态度是否相似或接近也影响着友谊的可能与否。
②道出平衡的意义:当我们与自己尊敬的B对X的评价一致时,我们会对自己的倾向更具信心。
③在待同一件事情上由于所掌握情况的多少也会造成意见的分歧。但这种分歧是可以随着情况的明朗化而逐渐消失的。
和谐论 奥斯古德
个体P对来源S有特定态度,对对象0也有一个态度,当S对O表示看法后,P对S或O都会做某一程度的改变,而达到平衡。协调理论的主要特色是能够对态度改变的方向和程度作比较精确的预测。
1海德平衡论的缺点是过于简单,只表示出关系的方向,却没有说明这种关系的程度。
奥斯古德和坦南鲍姆于1955年在扩展的海德的平衡理论中,提出了和谐论,这种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既注意了态度的方向,也注意了不同方向态度的强度。以和谐论为基础的预测比那些平衡理论作出的预测更加数量化。
镜中我库利
库利是在1902 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的。
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在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祝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中我”也就越请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41205/1/325996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4-12-05 02:12:20职业培训
2024-12-05 02:12:18职业培训
2024-12-05 02:12:14职业培训
2024-12-05 02:12:13职业培训
2024-12-05 02:12:07职业培训
2024-12-05 02:12:06职业培训
2024-12-05 02:12:05职业培训
2024-12-05 02:12:04职业培训
2024-12-05 02:12:02职业培训
2024-12-05 02:11:56职业培训
2024-12-04 17:30职业培训
2024-12-18 01:25职业培训
2024-11-28 12:56职业培训
2024-12-28 16:34职业培训
2024-12-13 21:36职业培训
2025-01-07 15:22职业培训
2024-12-17 19:41职业培训
2025-01-02 11:27职业培训
2024-12-17 06:56职业培训
2024-11-30 01:25职业培训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