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靖江讲经独特的地域性色彩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2-09 02:22:31 阅读:888

靖江讲经,这一独特的民间宗教形式,以其世俗的讲经艺人——“佛头”的角色,承载着民间宗教三教合一的特色。在明代,佛头们常在家中设经房,举行宗教仪式,如请和尚讲经,张秀才夫妇随在后边念佛,做晚功课,这与靖江讲经的佛头形式相近。

靖江的讲经以口头传承为主,传承体系从晚清到解放前后,均以拜师学艺、师传徒承的方式进行。学徒需签订合同,学徒期间经济收入归师傅,学徒期满可分得师傅一半收入。佛头授徒以口传为主,徒弟随师外出做会,学习讲经的礼仪和内容。

靖江讲经的佛头讲经内容不同于唐宋的变文、俗讲和道士讲的神仙传说。靖江宝卷与明清流行的宝卷在内容上有很大不同,不仅与佛道的菩萨神仙不同,与民间传说也有显著区别。靖江宝卷中的角色与传说中的角色在时代、行事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三茅宝卷》中的三茅真君与道教三茅真君,以及《梓潼宝卷》中讲述的梓潼帝君故事,与历史上的梓潼帝君张亚及其传说有着明显不同。

靖江讲经宝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不是依据佛经道经改编或俗讲,而是民间艺人的再创造。宝卷的文本显示出佛道宗教成分较少,民俗传说成分较多。靖江宝卷逐渐成为与民间信仰相结合、以延生祈福劝善为主的娱乐活动。佛头的角色也从传统的枯燥宣卷,发展到情节丰富、故事性增强的宝卷改编,这在草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即使在做会中,也有插花逗乐的元素,增强了世俗的娱乐气氛。

扩展资料

靖江讲经是靖江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曲艺形式,讲经的“经”称为《宝卷》,是从唐代变文而来,变文是一种佛教俗讲,即将佛具里的神变用通俗的话语表达出来。它是传播佛教教义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国最早的说唱文学。《宝卷》传入靖江约于元末明初,到了清代,经过讲唱者——“佛头”的不断口头加工,已发展到基本定型阶段。靖江讲经以纯粹的靖江吴地方语言流传于世,并自成体系,独具地方特色,是我国古代宝卷至今唯一还在民间以“做会讲经”形式讲唱、传承的“活化石”。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41209/1/4779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