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名人作家写桥的片段。。3段100字以上。。。最好写出出处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4-12-29 05:41:32 阅读:681

高陂桥

  张胜友

  故乡,多么温馨的字眼,而故乡的桥,则引起我更多的思情与眷恋。

  每当我从喧闹的大都市回到故乡,踏上故乡桥,乡情的呼唤,童年的回忆,便涌上我的胸间。故乡福建永定,毗邻粤境,系客家祖地,一座座圆土楼散落山涧,点缀着一幅画山绣水——双峰对峙,夹一湾碧水,一泓流泉,绕盘盘绿树;清清的水,有如优美的抒情诗,长长的桥,又似淡雅的水墨画。孩提时代,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溪边戏水,在桥下捉鱼,于是,一道道竹桥、木桥、石板桥,便在我们的梦幻里,织成了春日的歌、七彩的虹。而梦牵魂萦给我留下最多神奇传说的,则莫过于故乡的高陂桥。

  高陂桥坐落于永定河坡高路险、悬崖峭壁之间(永定河流注汀江,尔后汇入韩江奔向南海),故得名高陂桥。这是一座单孔石砌廊桥,桥面长百余米,由七十二块石板铺成,两边垒石柱三十六根,桥上盖有一座青砖压面的凉亭,远观如一篷篷船,或泊于江中,或行于浪上,独具风韵;整座桥仅一个拱洞,半轮隐入水中,半轮跃出水面,高二十余丈,结构雄奇,蔚为壮观。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只有一座简陋的木桥。那年端午,洪水猛涨,一怀孕少妇行至河边,水已漫上桥面;其时,河边聚集一群行者,见水势汹汹,个个面有难色,裹足不前。少妇因归家心切,毫不犹豫踏上桥去,众人见了,也都壮起胆尾随其后;他们每走过一个桥墩,“哗啦”一声,洪水便冲垮一段桥板,待他们走到对岸,洪水也恰巧将整座木桥冲得荡然无存。众人回望滔滔洪峰,个个吓得面如土色。此刻,一群大雁掠空飞过,雁声嘹亮,听来分明直呼:“王大人——王大人——”行人中一秀才恍然顿悟,大喜道:“敢问列位诸君,哪位姓王?”众人频频摇首。秀才转向少妇:“敢问夫家尊姓?”答曰:“亡夫小姓王”。

  众人听罢,一齐朝少妇长揖到地:“恭喜大嫂,今日全托贵公子洪福。贵公子将来一定前程无量!”少妇慌忙跪下还礼:“倘若果有他日时,一定在此造一石桥,答谢父老乡亲!”

  后来,少妇生一子,取名王见川。见川自幼勤奋攻读,学业精进;三十而立,金榜题名,被录为翰林学士。年复一年,王母视儿廉洁奉公,亦喜亦忧——喜则见川官声日隆,不负众望;忧则孩儿虽身居显位,却无半点积蓄;临终之日,只能含泪将当年许下的诺言告知见川。

  王翰林得悉此事,遂辞官返乡,在永定河畔办起一座太平学馆,并创办“汲古文会”,广招四方弟子,编志讲学。一日黄昏,落霞飞彩,秋风习习,王翰林信步走到河边,见断桥残墩独立江中,转身问众弟子:“天有缺,炼石以补之。补天者谁?”众曰:“女娲氏也!”又问:“地有陷,架桥以渡之。架桥者谁?”众皆愕然,无以对答。王翰林折下一截柳枝,俯身大书四字:“吾辈诸君!”

  于是,众弟子慷慨解囊,八方乐助;永定河畔锤声叮当,大兴土木,翌年建成了这座驰誉闽粤的高陂桥。高陂桥落成之日,车水马龙,四乡同庆,王翰林欣欣然题写了一副楹联:“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乡亲们都汇集高陂桥上,举行闹龙灯盛会——双龙戏珠,百鸟朝凤,孔雀开屏,采茶扑蝶,狮子滚绣球……组成了火树银花的夜世界。据闻,有一年一盏荷花灯不慎从桥上飘落下去,直至端午祭屈原龙舟竞渡,少男少女击鼓举桡,从桥下拱洞穿过时,才恰巧接住。这些美丽的传说,寄托了故乡人们和睦相处、耕读传家、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景。

  此刻,我漫步在高陂桥上,犹如翻阅一部乡村典籍,在我眼前铺展开曼妙的画页。举目四顾,“丹桂宫中”一幢幢新楼鳞次栉比,袅袅炊烟,泱泱旭日,为故乡大地抹上一层绯红的色泽,分外妩媚诱人……

  (刊于《闽西日报》2011年6月14日第八版“山茶花”,责任编辑:刘少雄)

  笔架山与文学双峰

  廖文茂

  永定,周时属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唐初属晋安郡。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龙岩县属下堡(今永定湖雷)置上杭场,永定地属上杭场管辖。南唐保大十二年(公元954年)徙上杭场于秇梓堡(今永定高陂)。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上杭场升格为上杭县,县治就设在秇梓堡(今永定高陂)。公元1478年,永定置县,从上杭县析出。今屈指算来,高陂古邑已是一个经历唐宋元明清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场县两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

  笔架山位于永定北部高陂,中峰高耸,翼峰拱秀,三峰鼎立,像古代书房案几上的笔架,笔架山缘此得名。笔架山因其文化情缘,为本邑士人所景仰,视为永定客家文化之图腾象征。永定之所以能出科举状元林大钦,就是因为林大钦居住的客家土楼与笔架山遥遥相对,林大钦天天心仪笔架山的结果。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林大钦钦点状元,皇帝恩准赐建文塔,民间爱状元,俗称状元塔。公元2006年,状元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笔架山下有一条河,名曰永定河。永定河上有一座石拱桥,名曰高陂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列为闽西八景。相传,为募捐修桥,秀才苏挺秀立了头功,别出心裁地作了一篇《桥赋》曰:“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陷,架桥以渡之。炼石者谁?女娲氏也;架桥者谁?芳名如下。”主事王见川称之为“绝赋”,曰实难添减一字,命张贴于桥头。建桥与女娲齐名,流芳万代,不论大户人家,还是过往路人,无不解囊襄助,大桥得以建成。高陂桥落建之日,翰林王见川作了一副《桥联》曰:“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对联境界深邃,描摹形象,后人称之为“绝对”。一座高陂桥,为何会出现珠联璧合式的“文学双峰”现象?士人揣摩说高陂桥眺望笔架山的位置最佳,所以妙笔生花。

  笔架山,状元塔,高陂桥,三点连一线,对影成风景。难怪永定士人说:攀登笔架,问鼎文峰。心仪笔架,摘桂状元。

  (刊于《闽西日报》2011年6月4日第三版“人文”,责任编辑:钟德彪)

  桥文化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王贵垣

  在福建省永定县高陂镇境内与坎市镇交接之处,至今屹立着一座古老的石拱桥——高陂桥。当年桥上镌刻着劝募建桥的一篇序文和建成后的一副对联。几百年来,这一序一联广为传诵,哺育了永定客家人民,堪称桥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清康熙年间,永定乡贤王见川翰林的母亲从金丰里回到太平里走亲戚,当时正怀着王见川七八个月光景。返程时,遇发大水,河水涨至高陂桥桥面。王母极其惊险地走过了那摇摇晃晃的木桥。到了桥了那一头,惊神未定的王母暗暗立下一个誓言:他日生儿,定教我儿发奋攻读,金榜题名后,我要叫他在此修桥,造福于民。

  不久,王母果然生下了王见川。雍正十年(1732)王见川中举,次年(1733)中进士;乾隆元年(1736)参加殿试,被录为翰林,一时名声大震。

  乾隆十七年(1752),王见川在高陂太平里文馆从事讲学、编纂县志。讲学编志之余,创建“汲古文会”,从课程上物质上帮助学子进修学业。又见馆侧龙岩至永定的交通要道上的高陂桥年久失修,想起母亲遗愿,乃于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县志完稿之日发起重建高陂桥。秀才苏挺有感于王见川的义举,极力帮助,挥笔写下一篇序文:

  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陷,架桥以渡之。炼石者何人,女娲氏也;架桥者何人,芳名如下:……(下列捐款者名单及金额)

  过往行人,见此佳文,纷纷称赞写得好,言简意赅,精悍有力,而又极富文采。不禁纷纷慷慨解囊。不多久,捐得白银三千两,建起了一座至今仍为永定名胜的宏伟壮观的石拱阴桥——高陂桥。桥成之日,王见川心情激动,诗兴大发,题下一副对联:

  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

  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此联以河的下游为观察点,极赞桥之高、桥之美。构思精巧,格律严谨,词句美妙。(联中或许还含有希冀麾下弟子,能够借助某种神奇力量,直上青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意思,在此不与详细表述。)

  当地文人西陂林雅韵更是锦上添花,题以“长桥永泰”的横额,既赞桥之结实稳固,永如泰山,又采用谐音点明桥之地址在永定太平里,同时还寓有国泰民安的意思。真正叫人拍案叫绝,叹服“画龙点睛”之功效。

  这一堪称完璧的楹联,与苏秀才的序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字字珠玑,成为我国桥文化史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百多年来,永定籍学子莫不以此为荣,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为国家为家乡建功立业。远的不说,单以当代为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高陂镇先后出了六位大作家,即: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张胜友,原《文艺报》编辑、今《中国人才》杂志专刊部主任温金海,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局长、原《闽西日报》副总编张耀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炎荣,著名散文诗作家张肇煌以及永定作协主席廖文茂。他们六人谈及自己的成功之路时,无不说自己或多或少地受了这高陂桥一序一联的影响。高陂人历来重视教育,每年高考的上线率雄踞全县全市各乡镇之首,被人称为“高陂教育现象”,业内外人士广为研究、探秘,我想,也莫不与此有关。这正是:

  百年百里传佳话

  一序一联育后人

  (刊于《文化闽西》2011年第一期,责任编辑:唐宝洪)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41210/1/485296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