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苏州有个小镇,康熙和乾隆都曾到过此地,它的名字还与西施有关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08 01:37:53 阅读:281

木渎古镇,位于有着传奇色彩的灵岩山脚下,是苏州市最有故事的小城镇。它有着2500多年的 历史 ,据说与苏州同龄。自古就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的美誉。“木渎”其名的来历本身就极具传奇色彩: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用美人计,把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灵岩山上修建馆娃宫。木材通过胥江源源不断运到山下而造成河运堵塞,即所谓“积木塞渎”——木渎因此得名。

灵岩山,本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也是越国献西施的地方。清圣祖康熙和清高宗乾隆二帝南巡时,在山顶筑有行宫,清咸丰十年焚于兵火。

(在灵岩山上远眺木渎古镇)在吴王夫差得到西施后,对她特别宠爱,专为西施建造了一座中国 历史 上第一座山顶皇家花园——馆娃宫,这座花园就位于俊美秀逸的灵岩山上。于是该镇的山水风物也成为历代文人雅士游览、吟咏、描摹的对象,由近两千多年前至今,流风不衰。

明末清初,在灵岩山麓,香溪水畔,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千年古镇。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天,乾隆南巡,御舟经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一路行来,沿途商旅如织。乾隆舍舟登岸,眼见一派祥和景象,不禁龙颜大悦。脚下一条山塘古道,幽奇古绝,乾隆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当日乾隆弃舟登岸之处,即为现木渎香溪河畔山塘街御码头。

木渎名气不高,但清乾隆帝六巡江南,每次到苏州时,都要在木渎古镇弃舟登岸。让我们顺着时间的线索,走进 历史 的深处,追寻帝王的踪迹,探访那里的古宅、园林和街景。

香溪河上的“香溪桥”。香溪河在脚边静静地流过,传说当年吴王夫差曾为美女西施在灵岩山上修建“馆娃宫”,西施每日用香料等洗浴,水从山上流下,久而久之,满河生香,故名为“香溪”。

永安桥,至今已经有五百十几年的 历史 了。桥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桥洞宽敞适宜行舟,桥上葛萝垂挂,意趣盎然。当地的新婚男女和小孩满月都有’“走永安,祈福保平安”的习俗。

严家花园是古镇内名气最大、造园艺术最高的园林,前身为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购下此园,更名“羡园”,俗称“严家花园”,由香山帮建筑大师姚承祖率巧匠重葺。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童俊等人数次考察此园,倍加推崇,称其为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

古镇羡园街广场。

出严家花园,沿着山塘街向东不远,便看到众多白墙黛瓦中有一处醒目的杏黄色门墙,在市井中平添了几分庄严的宗教意趣。这里便是明月寺。明月寺始建于五代杨吴天祚元年(公元935年),由僧人明智开创。明洪武初年归并到普贤寺。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僧人道根重修。

怡泉亭,怡和泉是含了两个主人公的名字,一个两小无猜的传说,这座亭子全部用花岗石砌成,没有过多的装饰。

虹饮山房,是清初木渎文人徐士元的私家园林,乾隆下江南每游木渎,必先在此弃舟登岸,入园游历。因而,当地都习惯称虹饮山房为乾隆的民间行宫。纪晓岚、和珅、刘墉等大臣也都曾数次下榻于此,留下了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处,必赋诗题字。当他见到这条山塘街古道幽奇古绝,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后来,这首七律被当地官员镌刻于碑,置于亭内,与对面的明代怡泉亭两相映照,成为古镇一大景观。

沈寿(清末民初绣女),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光绪三十年其绣品作为慈禧七十大寿寿礼上贡,慈禧大加赞赏,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予沈雪芝,从此更名“沈寿”。

西施桥以越女西施命名,位于山塘街,像一个美人卧于香溪。桥姿迤逦轻盈,桥顶有亭翼然,辅桥洞为两对称拱形,像美女的一双媚眼,静静地注视着古往今来香溪两岸的世事沧桑。

古松园(蔡少渔旧宅),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所建。蔡少渔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货生意,发达回乡造屋置地,良田万顷。蔡少渔与严国馨(严家淦祖父)、郑龄九、徐凤楼三家合称木渎“四大富翁”,富甲一方。其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园有一株明代罗汉松,苍翠虬劲,姿态优美,古松园即因此松而名。

手工姜糖的现做现卖。

一路走走停停,这里有很多苏州特产,比如麦芽糖,姜糖,芝麻饼,枣泥饼等等,各种小吃琳琅满目,充满了儿时的回忆。

传统理发店

“开来茶馆”位于木渎古镇风华山塘街区中,其名取义‘水开客来’故名“开来”,这是一家遗存于清朝乾隆年间的知名茶楼。重新装修后开业,为木渎的茶客和曲艺爱好者们提供一个品茶、听曲的好去处。

恰逢茶楼有评弹演员表演,以前都在电视里看,今现场听演员演唱,却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这儿有两座桥,一座叫“邾巷桥”,一座叫“斜桥”,两桥一横一竖,取袂而筑,相依相偎,因而又称“双桥”。从太湖来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铜坑的香溪在斜桥下合二为一,一清一浊,形成一条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著名的木渎古镇十景之一的“斜桥分水”。

斜桥,位于西街东首,始建于宋皇佑四年(1052),1965年吴县人民政府拨款大修,将原石级式改建成平坡式,桥的高度相应降低。

河边的这条长廊称河棚,全长175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与民居边成一体,为上街卖菜的菜农、船民和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晒,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欢迎。

榜眼府第在下塘街,为林则徐弟子、近代政论家冯桂芬故居。冯桂芬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一甲二名进士,故邑人称其宅为“榜眼府第”。榜眼府第为前宅后园结构,占地近十亩,是典型的清代园林建筑风格。

木渎镇上有两处“双桥”,这就是有“小双桥”之称的西安桥和小日晖桥。西安桥左侧小日晖桥,位于姜窑路东首,南街最北处。与西安桥形成直角,并称小双桥。

根据古镇导览,我要去寻觅古镇上唯一保存至今的木质古廊桥,它就隐藏在南街上。从西安桥跨过胥江进入南街,却又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小巷深深,清谧幽静。人行其间,心静气定。

其实,木渎廊桥并不好找,不经意会错过,正当我即将错过它时,门口一位老阿婆用手指指,原来它就深藏在这条并不起眼的弄堂里。

木渎南街廊桥,建于清末民初,本地人都叫它“南街廊桥”,其实的本名叫“和桥”。“和桥”很景致,全长不过5、6米,廊上覆以黛瓦,两侧列有木桩。桥边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的覆掩在廊桥顶上,好像也在爱惜着身下的这座小桥,为它遮挡着风雨。人在廊桥内,可凭栏观景。欣赏沿河错落有致的清朝民居和整齐坚实的石驳岸、河埠头,能使人沉缅于对吴地风韵的深深陶醉之中!

突然听到一阵锣响,举目望去,却见前方走来一队人马,有位黄衣人走在队伍前列。细看,竟是大清皇帝乾隆爷,喜笑颜开迎着春光健步走来。队伍中有护驾的大臣和太监,也有手持回避、迎驾的招牌的宫女,那穿着黄袍马褂的乾隆,手拿折扇,偶尔扇几下风,更是显得英俊潇洒。原来这一切都是木渎古镇景区推出的以“乾隆游木渎”情景表演为主打的 旅游 活动。再现了乾隆皇帝香溪龙舟故地游、文武百官接旨、盛大迎驾、虹饮山房赏戏曲等,一幕幕再现了当年乾隆游木渎的盛况。

希望在我的镜头下,能呈现一个不一样的木渎给您,希望您在某个时候,像我一样,追寻着乾隆的足迹,探访它的那一处处绝美的风景。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41210/1/503280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