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了解梅李的民俗文化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08 23:24:09 阅读:911

又到一年“三月三”。4月1日,由各地善男信女自发组成的多支拜香队伍从虞山南麓出发,有序上山进香,最后齐聚虞山之巅拂水岩(俗称祖师山)进行集体拜香,场面尤为壮观。据宝岩寺老辈人吴国芳回忆,常熟“三月三拜香”这个风俗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在这天,邻近的昆山、太仓等地香客也会到拂水岩进香踏青。

  作为本地民俗文化的突出代表,“三月三拜香”起源于什么?又为何如此兴盛?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探寻。

  农历三月初三,相传是真武大帝诞辰,俗称祖师生日。在现常熟境内,主奉真武大帝的庙宇非常多,历来尤以拂水岩的报国院香火最是兴旺。据地方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常熟人严讷,在虞山拂水岩地的祖师庙基建院(毗邻今藏海寺),专门供奉明世宗所赐真武画像,世宗敕赐“报国院”。历代乡里人都俗称报国院为祖师庙,所在之拂水岩地也被称为祖师山。因此,早从明朝嘉靖年间起,常熟民间朝山拜香之风就已逐渐盛行。

  但这样一个民间习俗为何会在常熟特别兴盛并延续至今?这与常熟历朝历代推崇奉行的“孝”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三月三进香,俗称‘拜香’,其实民间还有个叫法是‘报娘恩’。”宝岩寺工作人员袁惠英,过去就是常熟拜香队的成员之一。据她回忆,有老人提过这个故事。传说祖师爷出生后不久,其母亲就因疼痛过度而死。祖师爷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苦心修行,直到水滴石穿,最终修炼成仙。大家被祖师爷的孝心所感动,纷纷前来祭拜,所以民间就有了“拜香”“报娘恩”这样的说法和活动。

  江南福地常熟,孝爱文化源远流长,梅李镇更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孝子之乡,古代二十四孝中有“三孝”的故事就发生在梅李,近年来孝爱传承人更是层出不穷。所以,在常熟民间,自古以来就对有关“孝”“爱”的活动特别重视和推崇。

  清顺治年间,被顺治帝尊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的玉林通王秀来游虞山,乐拂水之胜,应请为主持,明初的拂水东庵自此更名为藏海禅院,玉林之母缪氏亦为出家之人,称大慈老人。顺治十六年,大慈老人逝世,玉林法师在其母灵龛前跪地七天七夜,不曾进食,其孝感人至深。此后,玉林法师奏请顺治帝建塔葬母,后得虞山藏海寺后地,建大慈塔院葬母,从此孝名远扬,其遵从孝道的故事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众口誉其孝德为“报娘恩”,与“三月三拜香”之意恰好不谋而合。

  乾隆三十一年,由于历年香火炽盛,甚至引起拜香男女滋乱,故严氏后人呈准报国院归并藏海禅院,后由常熟知县敬华南立石《祖师庙归僧收管碑记》(此碑现尚存藏海寺内东院)。自此,道教报国院一直归属佛教藏海寺,常熟民间更将以游春为乐的三月初三日上巳节赋予崇尚孝道的崭新内涵,对结社前往藏海寺、报国院焚香祝祷之举统一称为“报娘恩”,孝行天下,一呼百应。

  而后,经历代相传,民间“报娘恩”仪式逐步由简到繁,不断丰富充实,演变成闻名遐迩的孝道文化,让“三月三拜香”成为常熟一个地道的民俗民风。

  “拜香的穿着、规矩还有仪式等等,是相当复杂的。”说起拜香具体的形式和细节,吴国芳告诉记者,因为拜香队伍众多,所以规矩也都不同,一般以街坊、村为单位,在每年农历二月半前后开始筹备,组成一个香社,设有香头,进香时由香头组织,香头可以经常轮换。此外,拜香事先要设坛斋戒,聚众诵经礼佛,各个拜香队在附近庙内集中,到了三月初一和初二结队开始向祖师山行进。

  当天一早,拜香队伍由十多人或二十多人组成一队,头裹毛巾顶戴花箍,身穿青白短衫,束带于腰间,下身穿黑色长裤,手持置有经卷的小凳,在旗伞幡带的前导下,吹奏敲击乐器,唱诵拜香偈语,有时缓步行进,有时匍匐叩首,一路从山脚攀登到虞山拂水岩。“在我印象中,装束、仪式等基本内容变化一直都不大,可能有些复杂的东西现在省去了。”袁惠英告诉记者,队伍在缓步行进时,唱颂的大多是《报恩卷》中的内容,各队伍相距大概三五十步,一路随行随拜,一般从虞山南边的烧香浜上山,一直到达拂水岩上的祖师庙。对此,常熟旅外名人浦薛凤晚年在其回忆录《万里家山一梦中》里也有详细的记述。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41211/1/516478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