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籍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学历进士及第,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参知政事—宰相,主要成就:熙宁变法;著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王安石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学历是进士及第,这个学历是很高的,是全国过五关斩六将,披荆斩棘的学生们来到京城,由政府高官亲自监考,亲自出题,考中之后,就可称为进士及第,所以说王安石在学历上还是很可以的。
而从他的官职升迁之路,也可看出王安石这个人也是备受朝廷信任的,在神宗时,更是从一个地方小官一跃成为中央大员——参知政事——当时宋朝分化事权,设置多个副宰相,这个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次年,王安石正式拜相。
改革!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念头并不是坐在窗前妙手偶得 的,早在王安石还是一个地方小官时,就曾经 向朝廷请求改革,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 下之费"的理财原则,此后这个原则更是在他 的改革大计中十分凸显,成为了改革的重要 方针。而这涉及了一个问题,王安石为什么要 变法?北宋为何要变革?其实,当时的北宋社 会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就是:冗官、冗兵、冗 费、积贫、积弱
冗(rǒng),意为多余的,冗官在于北宋大兴科举,考中的人多了,总要分配一个官职,再加上为了达到君主专制,还要设置各种冗余的机构互相制衡,这就是冗官。而宋朝的军事制度堪称中国制度史上的一只奇葩,可以总结为:养很多兵,却不用兵;给军队很高的俸禄,却又瞧不起兵。而这其中的原因就很复杂了,关于宋朝周遭的少数民族、国内情况。至于冗费就是花费很多的钱来养这些冗官、冗兵。
有一个误区,虽然说北宋积贫,但北宋不是真的贫,北宋的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80%,连清朝都望尘莫及,因为宋朝懂得藏富于民,这里的积贫积弱只是说北宋将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
一、青苗法
每年在春夏交际时,去年的粮食已经吃完,而 今年的粮食还未成熟,这就是青黄不接,这个 时候都是农民一年最苦的时刻,于是王安石 颁布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分两次贷款给 农民,利息是20%,等到粮食成熟了,农民再 连本带息地还给政府。在现代人看来,利息率 20%,简直可以称为高利贷了,但北宋的农民 可不这样想,因为地主借给农民的贷恐怕连 200%都不止。可惜的是青苗法败就败在贪官 污吏上,即使农民不需要贷款,他们却强行贷 款给农民;不仅如此,本来该20%的利率,我 偏收30%,还让地方的地主做担保。慢慢地青 苗法就无法施行了。
二、募役法
宋朝的赋税制度大体是沿袭唐朝的两税法, 两税法将租庸调三项全部合到一项当中去, 农民将田租、力役等全部用货币缴纳给官府。 比如官府需要人来盖房子,就用两税收来的 钱老百姓帮忙,于是这样,义务劳役就不再存 在了,然而这是理论上的,时间一长,大家就 渐渐忘记或故意忘记将各项赋税合为一项的 事情,政府、军队遇到事情,仍然照原来的样 子,让地方人家出力、出钱、出粮食,而且往 往选择地方上的富庶之家,然而不久这个家 族就破产了,政府、军队就接着找下一家,慢 慢地,地方上的富庶人家就都不存在了,这就 又给了人民又一个压力,这就是差役法。王安 石一看,这个方法下去不行,于是推行了免役 钱,不想差役的人家(包括地主官僚)就要缴纳 免役钱,政府再用这个钱来雇佣百姓干活或 买粮食之类的。这就是募役法。王安石个人对 募役法是很有信心的,当他听说司马光废除 募役法时,他惊讶地说:这件事还能反对吗?
三、方田均税法
中国的赋税制度,自两税制度之后,都是以资 产来衡量税额,而不是以人口来衡量税额,所 谓资产,也就是土地,然而土地有大小之分而 且还有肥沃贫瘠之分,大地主大官僚仗着权 势免不了谎报土地大小来偷税,不仅如此地 主官僚的土地一定又大又肥沃,而农民的土 地却又小又贫瘠,纵使是相同大小的土地,肥 沃的土地与贫瘠的土地交的税额也是一样 的,这肯定是不公平的,当时肯定有拥有肥沃 的田地干亩的地主官僚所交的税额还不如只 有几十亩贫瘠田地的农民所交的税额交的 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家收入。王安 石就看不下去了,命令人去测量全国的土地, 还要区分出肥沃与贫瘠的土地,这样子地主 官僚就没有机会偷税漏税了,而肥沃的土地 还要多缴税,也增加了财政收入。这就是方田 均税法。
四、市易法
在中国古代,欺负农民不仅有地主、官僚,还 有大商人。中国自古以来重农轻商,却阻挡不 了大商人们的发财路,首先土地兼并就是个 好办法,还有一个妙招就是囤货,当时没有健 全的法律制度,也就任由商人任意囤货。在商 品滞销时疯狂囤货,等到商品稀缺物价上涨 时再卖出。这样农民的头就大了,商人手里的 钱也蹭蹭地涨。王安石发现这一弊端,就设置 了市易务,在商品滞销时收购商品,物价上涨 时卖出商品,首先可以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 控制,同时增加了财政收入。比如老百姓种 地,丰年时自然粮价低,假设它20块钱一斤, 这是市易务就收购这种粮食,不巧,来年大 旱,粮食减产,粮价上涨,这时市易务卖出以 30块钱一斤卖出,没人会嫌贵,因为假如这 粮食囤在商人手里,恐怕卖出是就要是40块 钱甚至是60块钱一斤了。
五、保甲制度
在汉代,兵役制度是全农皆兵,所有从事生产 的人,定期训练;而唐朝兵役制度是全兵皆农 的府兵制度,士兵平时不打仗跟农民一样从 事生产,所以唐朝养兵不需费钱、费米,这是 优于汉朝的,因为中国不需全农皆兵,太多的 军队反而是比较赘余的。前面说过,宋代的军 事制度是一只奇葩,所以说王安石就为此深 感烦恼,于是他颁布了保甲制度。保甲制度以 每十户(后改五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 大保为一都保。每户有两个男丁的,出一个男 丁,农闲时训练,平时仍从事生产。这个制度 有一个潜在好处,中国人乡土意识很强,对家 乡十分热爱,让他守护家乡肯定是十分乐意 的。这一制度不仅有利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还可以节省朝廷财政支出。与唐朝颇有相似。
六、保马法
北宋的国防资源也十分差,由于经济政治多 方面因素,北宋朝廷被迫定都在开封,开封北 面就是大平原,辽、金、元的骑兵为何非常容 易就能兵抵开封城,就因为开封城前无险可 守,主要的防线在拒马河,根本无法阻挡敌 人,为什么北宋的国防如此窘迫,只能怪石敬 瑭,一下子将燕云十六州都割给了辽,所以中 原无险可守。少数民族的骑兵正适合在华北 大平原上驰骋。但是,中原却缺少骑兵,准确 说是缺少马匹,缺少好的马匹,中国两个盛产 马的地方,一个是大西北,一个是大东北,大 漠才能养出好马,可如今一个在西夏手里,一 个在辽朝手里,王安石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 力,王安石制订保马法,将马寄在中原人家的 家里,由百姓养,平时可以当做自家牲口用, 打仗时临时集合作为战马。但是,中原温湿气 候不容易饲养马,马死了,老百姓要赔偿,而 政府却强行将马派给人家。而且就算马匹没 死,到战场上这样的羸弱之马也没什么作用。
七、废明经 科举制中最重要的两科:进士与明经。在王安 石看来明经不过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满口仁 义道德有什么用!谁不会?于是他将明经改为 明法,将旧党的源头掐断,又整顿学校,将其 变为为变法提供人才制造舆论的地方。
大功臣?大罪人?
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明确 触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其实这是必然 的,为什么说北宋积贫积弱,不是说北宋真的 穷,而是北宋的财富都集中在了少数人的手 里,王安石变法本身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大 官僚、大地主的钱拿到中央的手里,这当然是 他们所不同意的。
另外,思想上也是一个大问题,儒家思想是当 时中国的主导思想,而儒家主张法先王,任何 事都要听祖先的。对此王安石只能表示变法 有一个原则: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就是说上天的变数不值得让人畏惧,祖宗的 规矩不要效仿,旁人的言论不值得忧虑。
如此下来,就导致了王安石的用人不当,为什 么会用人不当呢?这就要怪当时的大环境,本 身王安石变法就是与当时的伦理道德相抵触 的,愿意支持帮助王安石的人寥寥无几,这就 给了投机之人了机会,届时王安石官居宰相, 地位还是很高的,不管他如何违背伦理道德, 总会有愿意为了升官发财而背弃信仰的人, 王安石也是急于用人,就算他发现这人不咋 地,也没有办法挑剔了。这群贪官污吏一旦涉 足新政,更是将全国搞得乌烟瘴气,就像前文 说的青苗法,这就给了王安石的政敌--以司 马光为首的旧党可乘之机。
司马光上台后,就开始着手废除新法,当他准 备废除募役法时,却遭到了老盟友--苏东坡 苏轼的反对,苏东坡当时就说:当年王安石执 政,我们斥责他不允许他人有异议,今天您执 政,为何也不让别人有异议呢?
然而司马光执意要废除募役法,可是募役法 也施行了一段时间了,并且于国于民还有一 些好处,废除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当司马光正 发愁时,有一个人挺着胸保证说他三个月就 能把差役法重新施行。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 是蔡京。
蔡京是中国 历史 上一个没有争议的反派人 物,可惜司马光没有火眼金睛,真就信了蔡京 这小子的鬼话,让他去废除募役法。没想到, 蔡京三个月真地又施行起了差役法,让司马 光也有些吃惊。但蔡京的可恨之处并不在于 恢复旧政,因为看到这里,还可以说他是一个 能干的旧党,但他下面干的事就不义气了。
在后来,蔡京将旧党拉下台,自己却摇身一变 成了新党领袖,人模人样地推行新法,这就是 蔡京的无耻之处,出尔反尔。
其实从根本上讲,旧政是优于新政的,为什么 这样讲因为新政有些过于激进了,正因如此, 导致新法虽然构想很美好,但根本无法施行, 反而是倒行逆施。而旧政则更为稳健,更容易 实施。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王安石是个罪人,王 安石是可怜的,亲自实施新政时却被政敌击 败,后来蔡京作为新党重施新政,却直接把北 宋推进了坟墓,而王安石为此背了蔡京的锅。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41211/1/534196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4-12-11 15:18:39职业培训
2024-12-11 15:18:36职业培训
2024-12-11 15:18:34职业培训
2024-12-11 15:18:33职业培训
2024-12-11 15:18:27职业培训
2024-12-11 15:18:24职业培训
2024-12-11 15:18:23职业培训
2024-12-11 15:18:23职业培训
2024-12-11 15:18:22职业培训
2024-12-11 15:18:21职业培训
2025-01-01 09:16职业培训
2024-12-02 01:14职业培训
2024-12-18 11:38职业培训
2024-12-07 02:26职业培训
2024-12-31 17:50职业培训
2025-01-05 18:00职业培训
2024-12-07 00:40职业培训
2024-12-28 06:24职业培训
2024-12-28 07:47职业培训
2024-12-14 07:41职业培训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