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苏轼未进入孔庙从祀配享,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13 22:37:20 阅读:771

“从祀”和“配享”都是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又关联密切的祭祀对象。在孔庙中,所有从祀人员可统称为“从祀”,但细分时,还可分为“配享”、“配祀”、“从祀”三个阶段,依次为祭祀孔子时配祭的第一、第二、第三等级。

这种等级的划分实际上代表着官方的学术地位,因为每个入孔庙的人都会进行封官加爵,而这种爵位也代表着权力世界的认可。对于苏轼的从祀、配享之议,是在宋孝宗时期提出来的。

当时朝廷中就存在着王权学术和元祐学术的斗争,渐渐地,“王学”地位开始下降,对应地元祐学术地位开始上升,而元祐学术内部“程学”与“苏学”的学术分裂斗争也一触即发。

南宋孝宗时期,“苏学”受到提倡“程学”的理学家强烈抨击,但由于皇室的推崇,“苏学”还是发展到了顶峰。虽然在“王学”和“程学”的重重阻挠下,苏轼未能进入孔庙“从祀配享”,但相关道统论述及争论可以看出“苏学”在南宋政治和思想中的地位和变化。

崇宁元年至靖康元年,元祐学术被禁,“王学”一度居于独宠地位,随着元祐学术的解禁,“苏学”地位才具有合法性,直至高宗时代,“苏学”开始进入权力中枢。

“苏学”进入权力中枢并确立其官方正统地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在靖康元年元祐学术被解禁,但“王学”在朝廷上的地位并未动摇,任处于独尊地位。

大概在乾道初年,元祐学术才开始有了一席之地,但并不是“苏学”,而是“程学”占据了一定的科举阵地。在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中也能看出余先生并未言及“苏学“,而只是说“程学”,由此可见“苏学”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

就“王学”而言,可分为政治王学和经义王学;“苏学”而言,也可分为政治苏学和经义苏学。对于“程学”来说,能与“王学”和“苏学”竞争的乃是经义程学。

王安石

“王学”独尊时,王安石曾配享神宗庙庭,这是政治王学对政治家王安石政统地位的认可;崇宁三年,王安石又配享文宣王孔子庙,列于颜子、孟子之次,这是经义王学对学者王安石的认可。

但是王安石主张遵道,而宋高宗主张尊王,两人对道、王发生了根本分歧,高宗毕竟是天下之主,便以“背经悖理”为由,从根本上否定了政治王学,然经义王学并没有随着政治王学终结。

其实在南宋时代,王学的影响也就是经义王学和文章王学。在靖康年间,经义程学的地位上升,而且作为程门中人尹惇和“王学”的支持者秦桧同时被宋高宗提拔,所以“王学”与“苏学”的斗争也就转变为“王学”与“程学”的斗争。

宋高宗时代,高宗对程学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认识,但非常推崇苏轼和黄庭坚。高宗初年,科举考试中由于大多数士人此前皆习“王学”,为了自身利益,他们都捍卫“王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所以经义王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宋高宗

被称为苏轼的再传之人张浚时为侍御史,是蜀国人,和苏轼孙苏符素有来往,与“苏学”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之后,他荐引了一批蜀人进入朝廷,其中有李良臣、蒲贽、勾龙如渊、冯康国等等,都深受宋高宗重视。随着习“苏学”的蜀士入朝,“苏学”也便进入了权力中枢,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高宗时代,在张浚的积极推动下,大批学“苏学”的蜀人入朝,到乾道年间,对苏轼赠谥、赠太师、赠序赞,标志着“苏学”在政治、学术上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虽然高宗对苏轼非常爱重,但比之孝宗,还是稍有逊色。孝宗曾亲切地称呼苏轼为子瞻或称东坡,所以“苏学”能够在政治世界中得到尊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皇帝的重视。

一个国家可能会存在党政的斗争,学术之间的斗争也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苏学”,朝廷中的习“苏学”蜀人自然是极力支持与推崇,但与之对应的“王学”和“程学”则对“苏学”发起了批判与挑战。乾道五年,蜀人虞允文入相,允文虽然是蜀人,为人刚正不阿,所举荐的人大多都被皇上所录用。

他所举荐的并不只是蜀国人,还有著名的洪适,汪应辰,周必大,赵汝愚都是江西人,王十鹏是浙江人。但是基本上还是蜀国人执掌相权,这对于蜀人和“苏学”政治地位的确立也是极为有利的。

“苏学”当然不只是要确立其政治地位,还要提高经义苏学的影响力。由于“王学”在科举方面长期处于独尊地位,为了削弱其影响力,“苏学”之人采取了迂回的方式。

蜀人张浚曾与高宗对话中,两人都强调了学术的地域性特点,认为在蜀中的苏轼和在江西的黄庭坚在各自的地域都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张浚也挺受高宗重视,两人意见一致,于是地域与学术成为权利关系的纽带,由此“王学”在科举方面的地位也就有所下降,士人们可能就不会仅仅习“王学”,根据形势的发展,蜀人越来越受皇帝器重,他们反而会去习“苏学”。

乾道五年,王应辰知贡举,苏氏贡举之议是苏轼在《议学校贡举状》中提出的主张科举用祖宗旧法。将“苏学”者置于前列,这样士人们的学术倾向就更加明显了。

朝中习“苏学”的蜀士深知孝宗非常敬重苏轼,于是便利用这一点推动朝廷褒赠苏轼。通过褒赠苏轼,提高“苏学”在政治上的正当性、合法性。孝宗先是给苏轼赐谥,谥号文忠,由王淮编撰敕文;之后又追赠太师,由黄钧编撰制词。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41231/1/101485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