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双一流”,离不开评估。评估的导向关系到“双一流”建设的质量。对于一个学科的评估,可以分为初始评估和二次评估,两种评估虽然都是以质量为依据,但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初始评估重在看学科的重要性,看学科的基础和条件,看发展前景。但二次评估除了考查这些要素之外,还应该看增量。如何理解“增量”,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一般的评估也很重视增量,但往往看重的是科研成果数的增量、科研项目数的增量、学术人员的增量、招生规模的增量、经费的增量,等等。
在笔者看来,这些只是简单的增量。一个“一流”的学科,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科基础好、实力强、科研产出丰富的队伍,更应当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不断推进科研前沿的团队。因此,二次评估时,应该注重考查其在经过初始评估后,在研究问题、研究方向等方面有哪些新进展,在当初所提出的研究问题框架中,解决了哪些问题、又提出了哪些新问题。换句话说,要看该团队在研究问题的推进、研究层次提高方面是否有增量。这种增量不妨称之为学术增量。
所谓简单的增量,只是在原有问题范围内进行研究,产出虽然丰富,体量虽然增加,但没有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开辟新的研究问题。而学术的增量则注重学术本身的进展。没有进展就没有创新。而没有创新,就谈不上“一流”。最近看到报道,德国的柏林自由大学有一个“精英大学”的大型项目(Exzellenzcluster),是古典学方面的一个重量级项目,研究古希腊罗马时代空间与知识的形成与转型。
2007年经过初始评审而获得“精英计划”的资助,而且成就斐然,并在2011年评估之后继续得到资助。但是,精英计划今年却意外地停止了对此项目的资助。据说,国际评估专家们虽然肯定该项目的研究工作,但认为此项目数年以来虽然做了大量研究,但未能提出新的想法和问题,所以终止了资助。柏林自由大学作为一所“精英大学”,这一项目又是柏林自由大学一个重大的、影响很大、成果丰富的团队项目,如果在国内评估,我想是不会被毙掉的。
看来德国的评估专家们对于“精英团队”的评价标准,与我们有些不同。我们目前的学科评估报告或自评报告,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即内容主要是罗列研究领域、课程状况、课题状况、队伍状况、学生状况等,更像是工作总结报告,缺少一些学术色彩,特别缺少本团队对特定学科或研究领域学术贡献的总结和说明。
所以往往只能看到所做工作的“数量”,而看不出其“进展”,能看到“面积”,而看不到“层次”。一个学科、一个学术基地或一个研究团队,总是围绕一个特定问题或方向展开研究工作。一个高水平研究团队一定是不断进取的团队,如果团队长期停留在初始层次和框架中进行研究,只是做简单增量的研究或简单延伸性研究,而提不出新问题或新思想,那么这一团队尽管项目不少、体量很大、影响不小,也难以称为“一流”的团队,最多是一个“简单扩大再生产”的团队。
而那些能够按照研究计划不断推进,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能够提出新问题,开展新方向、新层次研究的团队,则堪称“一流”。换句话说,衡量“一流”学科或卓越团队的关键,不在工作的数量,而在于创新的程度。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名学者或一个团队一开始有一个很好的研究主题、很好的研究思路,通过申请获得了资助,并建立了团队(比如重点项目、重点课题、基地等),但是该团队几年下来只研究一个问题,并且一直在同一水平上研究这个问题。而且这个团队由于多年的积累,在某个领域和方面很有地位、很有影响,甚至不可或缺。
但是,该团队的地位和影响往往建立在获取的资源、所占据的地位、所建立的学术和社会关系之上。一个团队一旦获取了某种资助或获得某种名头,便拥有了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就容易推广自己的研究,获取更多的资源,容易做大、做强,甚至拥有某种“垄断”地位。
我们在评估时如果一味看重其做大做强的业绩,而忽视其在研究问题和思路上的创新,就会支持一个不具创新性的团队。按照《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的规定,“双一流”建设以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实行开放竞争、动态调整的原则。
那么,动态调整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如果仅仅从工作数量的角度看,很难淘汰一个已经被资助的学科。那些已经获得“一流”头衔的学科,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肯定会沿着“马太效应”的道路,顺利通过评估,继续保留其“一流”的头衔。
然而,我们既然是建设“一流”学科,那么一个团队无论做多少工作,如果没有超越现有(包括自己的)研究水平和视野,最多是一个好的、合格的团队,却不能算做一个“一流”的团队。从政府角度看,资助经费永远是有限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一个获得多年支持的团队,虽享有优势而不能创新,只能“简单扩大再生产”,那就不具备“一流”的品质,就不应该继续得到资助。而一些新的、影响不大、基础也不那么雄厚的团队,只要具有创新潜力和能力,就应当得到支持。建设“一流”的经费,不应当用于维持规模,而应当鼓励创新。
当然,如何识别一个学科或团队的“学术增量”,如何区分“简单增量”和“学术增量”,并非易事,需要研究、探索新的评估方法。但无论如何,对学术的评价需要同行学者参加,只有他们能判断哪些是学术质量,哪些是泡沫增量,哪些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
总之,在“双一流”建设和评估中,我们应当认识到,学术的卓越或一流,与规模、数量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些体量很大、成果发表丰富、影响大、获奖多、看似成果累累,但提不出新问题、新思想的团队,就不算是“一流”的团队,不应该继续得到支持。否则,“开放竞争、动态调整”难以真正落实,只能是一个口号而已。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41231/1/1024242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4-12-31 23:07:37职业培训
2024-12-31 23:07:36职业培训
2024-12-31 23:07:35职业培训
2024-12-31 23:07:35职业培训
2024-12-31 23:07:34职业培训
2024-12-31 23:07:25职业培训
2024-12-31 23:07:24职业培训
2024-12-31 23:07:24职业培训
2024-12-31 23:07:23职业培训
2024-12-31 23:07:23职业培训
2025-01-05 03:21职业培训
2024-12-23 15:24职业培训
2024-12-27 23:08职业培训
2024-12-15 20:34职业培训
2024-12-11 04:43职业培训
2024-12-14 05:03职业培训
2024-11-27 10:08职业培训
2025-01-07 16:38职业培训
2024-12-23 13:35职业培训
2024-12-14 14:46职业培训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