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的基本原理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17 00:52:50 阅读:450

TADF材料,作为荧光与贵金属磷光材料之后的里程碑,代表着第三代纯有机结构的延迟荧光技术新高度。它的核心特性在于微小的单重态-三重态能隙,以及温度依赖性增强的特性,这使得它在照明和显示领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自2012年,日本九州大学安达教授团队首次展示了4CzIPN TADF材料的内部量子效率突破20%,TADF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从2012年至2018年,科学家们通过精细调控给体(D)和受体(A)的组合,调整能级、能级差(△EST)、振动强度、态密度以及激子行为,以此创造出多样化的TADF材料,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第二阶段,2018年后,B-N类共振结构的引入,开启了全新的TADF材料类别,这些材料的共振特性为性能提升带来了新的可能。

热激活延迟荧光,源于三重态激子在高温下激活再发光的过程。当三重态被激发后,会跃迁至高能振动能级,随后通过反向能量转移(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 RISC)到达接近的单重态,这种延迟发光与即时荧光(直接由单重态激发产生的)形成了鲜明对比。即时荧光的寿命通常在纳秒级别,而延迟荧光可达到微秒,甚至毫秒,尽管发光光谱完全重叠,但时间分辨技术能区分两者。为了实现高效的RISC,TADF材料需要具有较小的HOMO-LUMO能级差,这通常通过精心设计的D-A-D结构来实现,其中给体与受体的电子特性、结构刚性和分子扭曲程度对性能影响显著。

不同给体-受体组合和结构变量调整,会直接影响材料的电子结构,如HOMO和LUMO能级分布,进而影响性能参数如能级差、振动强度和激子寿命。例如,英国杜亥姆大学Monkman教授的研究(《光物理:TADF的RISC机理》,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揭示了调控CT态和LE态的具体策略,为材料设计提供了关键指导。

以TXO-PTA为例,由王鹰研究员团队于2014年在理化技术研究所报道,其以硫杂蒽酮作为受体,三苯胺作为给体,构建的TADF材料具有20%的内部量子效率。尽管HOMO和LUMO分离良好(仅0.052 eV),但材料的延迟荧光寿命较长(51.75微秒),且给体的刚性不足,导致效率在高亮度下显著下降。后续研究通过调整给体连接位置,如PHCZ材料,展现了性能的显著差异。

尽管传统TADF材料的内部量子效率普遍超过30%,但CT特性带来的半峰宽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新型B-N类共振结构材料的出现,凭借其接近零能级差和窄的半峰宽,为蓝色发光材料的稳定性提升和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新的希望。通过不断优化,TADF材料正朝着更高效、更稳定的照明解决方案迈进。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50101/1/1045035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