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侮」「海」跟「每」的读音为什么相差这么大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11 07:05:34 阅读:999

欲知「侮」、「海」跟「每」的关联,宜往上追溯,而不是往下联想。「侮」与「海」跟着「每」而来,是很明显的,但从文字构造的意义来看,都不是甚么高明的字,倒是「每」字,意义非凡,其因乃「每」从屮,母声,为形声字,以声难明者,必云某声,显白者省之,其省者,「母」也,以「母」之形不能显白,故加同类字以定之,是谓「以会意定象形」,其象形则为「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这么一看,「侮」、「海」跟「每」的读音为甚么相差这么大,就不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而是为甚么「侮」、「海」跟「每」都从「母」从「屮」,而「母」为甚么从「女」,探索起来,非常深邃,以「女」象敛抑之状,为人类之纯象形,不得再解构。从这里看「侮」、「海」跟「每」皆与「女」之「敛抑」有关,思维顿时开阔起来,因为「侮」、「海」跟「每」虽然因为「孕育而屮出」,但起因为其「孕育」必须「敛抑」。这是中国哲学思想不彰扬的原因,无关读音之差异,着重点在「屮」与如何「屮」,直截契入「之」从一屮出之义,尤其另有三个语音截然不同的「悔、诲、晦」,都说明了「从心屮出、从言屮出、从日屮出」,其「屮出」皆「敛抑」也,虽然所缘不同,但其字义都着重于「屮」与如何「屮」。

这样的说法是否跑题了呢?其实不然,中文的「韵书」与「乐谱」在历史上蔚为显学并非中文本身的孕育,乃缘于「自东汉以来,佛经翻译事业已开始促使学人借鉴梵音以治汉语音」,从此「汉语音韵学」的观念开始萌芽,使得儒家子弟受其影响,纷纷以「音韵」来注解「图符」,然后说字解经,但其解反与古义不合,于是东汉许慎才造《说文解字》,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说明「汉语音韵学」在中文的文字结构中,不应具备统领的地位,并以「形其象声」来还原「郑声盈室」以后,大量大异本形的隶书为篆体,是曰「形声」,「形其象声」也,不是后世所诠释的「形声」意涵。这个历史驱动就说明了「汉语音韵学」不是从中文象形字的「形义」所屮出,而是外来的,不止不够「敛抑」,而且偏离「每」字的「形义」,偏而愈偏,音韵大作矣。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50103/1/1139917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