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状元:在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的士子被称为状元,这一称谓源于唐代。当时,举人赴京参加礼部考试时需提交投状,因此,进士科考中的第一名便被称作状元,亦称状头。至宋代,状元一词特指殿试中的第一名。明代和清代,会试后的贡士需参加殿试,其中一甲三名中的第一甲第一名仍被称为状元。
2、榜眼:在科举殿试中,一甲第二名的士子被称为榜眼。北宋初期,殿试的一甲第二、三名均被称为榜眼,意味着他们是榜中的佼佼者。但到了明、清时期,榜眼专指第二名,而第三名则称为探花。榜眼通常会被授以翰林院编修的职位。
3、探花:科举殿试中一甲第三名的士子被称为探花。唐代的进士在曲江杏园初宴时,会有探花使的身份,负责游园探花,此习俗使得探花之名得以流传。宋代起,探花专指殿试中的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此称。探花同样会被授以翰林院编修的职位。
4、进士:进士一词原指被荐举的人,是历代对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唐代以降,进士科成为最受重视的科目。明代和清代,通过会试的贡士在殿试中录取后,便成为进士。
5、贡士:贡士是指那些通过地方乡贡考试,被荐举至朝廷的人才。自唐以后,这一称谓逐渐普及。在清代,参加会试并考中的士子被称为贡士。
6、举人:举人原本指的是被推荐的人才,是历代对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在明、清两代,这一称谓专指乡试中考中的士子,作为一种官职出身资格。中了举人的人常被简称为“发解”或“发达”,俗称为“老爷”。
7、秀才:秀才原指才华出众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期,此科目备受重视。唐代初期设有秀才科,但后来逐渐废止,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清时期,秀才则专指府、州、县的学员。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始于隋朝,终于1905年的清朝。这一制度改善了早期的用人机制,打破了世袭和世族的垄断,让更多的中下层士子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内容和形式变得过于死板,限制了应考者的思想。科举制在中国持续了超过一千三百年,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江南贡院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面积超过三万平方米。中国科举博物馆则是专门反映科举制度的专业博物馆。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50103/1/1150540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3 05:06:01职业培训
2025-01-03 05:05:56职业培训
2025-01-03 05:05:55职业培训
2025-01-03 05:05:52职业培训
2025-01-03 05:05:51职业培训
2025-01-03 05:05:51职业培训
2025-01-03 05:05:42职业培训
2025-01-03 05:05:41职业培训
2025-01-03 05:05:41职业培训
2025-01-03 05:05:40职业培训
2024-12-01 16:12职业培训
2024-12-09 02:13职业培训
2024-12-03 13:51职业培训
2025-01-06 18:03职业培训
2024-11-30 22:15职业培训
2025-01-05 16:22职业培训
2024-11-29 01:23职业培训
2025-01-01 04:53职业培训
2024-12-21 20:47职业培训
2024-12-22 18:54职业培训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