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厘米的认识与测量》实录及教学反思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17 00:14:14 阅读:950

(感谢柳雪的实录速记)

课前准备:课本、直尺和铅笔

生:背诵我们的约定

师:看一下我们昨天的作业

师:这是我们昨天学的哪个计量单位

生:拃

师:谁来比一下拃,并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生: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就是拃

师:这两幅图里面描述了哪个计量单位

生:庹

师:一庹怎么用身体表示

生:双臂平伸两手指间的距离

师:除了拃和庹,昨天还学习了什么计量单位

生:步

师:谁来演示一下一步

生:学生上台来展示

师:用文字怎么来叙述一步

生:前脚尖到后脚尖的距离

师:用拃作为长度单位量课桌的长度,为什么量的结果却不一样

生:手的大小不一样

师:是的,每个人的测量标准不同。如果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同交流起来就很麻烦,那同学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同样的单位

师:是的,我们需要统一长度的单位

师:国际上通用的长度单位都有什么

生:厘米,米......

师:是的,其实有很多,不过呢我们今天先来学一个——厘米。厘米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英文字母cm表示,就像你们每个人的英文名字一样,以后你看到cm,就要想一想,它是不是也是表示厘米呢

师:你们都在哪见过厘米

生:尺子上

师:在这把尺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厘米,数字线,数字

师:像下面这些数字就是尺子的刻度

那这些线叫什么呢

师:刻度线

师:其中有一根线最重要,你猜猜是哪根

生:0

师:这根线叫0刻度线。为什么重要呢?我们先留一个悬念,待会再讲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一厘米吗,谁上来给大家演示

生:0到1是1厘米

师:谁有不同的意见

你还能找到不同的一厘米吗

生:4到5是一厘米

生:不同意,这是5厘米

师:来,拿出你的直尺,测量一下0到1之间的长度,好的,现在手不要松,我们来测量一下4到5之间的长度。一样吗?

生:一样。

师:还有哪些一厘米

生:7到8

师: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有哪些

生:1到2,2到3......

师:那我们可以怎么说

师: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师:考考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老师指你们说,指出一厘米的长度,两厘米的长度,3厘米的长度

生:学生上来画,学生读几厘米

师:那生活中哪些长度是一厘米呢

生:食指

师:食指的宽度大约是一厘米

生:田字格

......

师:以后别人说到一厘米,脑子里就要想到食指的宽度

师:像食指的宽度也好,田字格的长度也好,都是怎样的物体

生:短

师:测量长度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师:接下来老师给每人发一张小纸条,同学们测量它的长度。测量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测量后的同学不要说出你的答案。好的,现在请你们拿出直尺量一量

生:学生上来展示

生:5厘米

师: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生:我从0开始测量的

生:他放斜了

师:好的,我们把它跟直尺放正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他好像不是5厘米

师:你有什么不同

生:他往前了一点

师:怎么才是正确的

生:往后一点

师:刚才老师说的那条很重要的线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我们将纸条的左端和直尺0刻度对齐,再看右边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在班班通上演示

师:总结

1、把纸条放正

2、把纸条左端直尺的零刻度对齐

3、读数

师:我们来检验一下看看对不对

生:从1厘米数到5厘米

师:下面这道判断题我们来读一读

1、铅笔长6厘米

生:不对,没有和0刻度线对齐

2、纸条长几厘米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因为用6减1等于5厘米

师:谁有不同的方法

生:把纸条往前挪一下

师:哦,我听懂了,这位同学说我们可以把这个纸条往前移动一厘米,那后面是不是要少一厘米

生:数格子

师:刚好同学们提供了3种思路,你学会一种了没有

师:我们可以用大数减小数快速的算出来

师:下面一题

师:同学们第一题正确吗,它可以量出来吗

生:不能

师:第二题呢

生:3厘米

师:最后一道题

生:

师:谁能帮帮他

生:2到5的之间也有3厘米,有3个一厘米

师:那老师随机画个纸条你们来说一说

生:1厘米

师:正确

师:下面一题挑战题,拿出黄冈来做一做(下课)

课后教研及反思:

一、总评

1.讲课流程比较顺,语言及课堂组织比较顺,不混乱。

2.重点把握准确,放在认识厘米和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上。

3.时间观念还需再加强,导入过长,需删减部分,给最后挑战题留足时间。

4.课堂语言还需精练、准确。

5.课堂内容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强调0刻度是尺子的起始点,用尺子测量时,直尺紧贴被测物体,可以从0刻度开始测量,也可以从中间测量。

6.挑战题方法多样性,给学生机会展示不同的方法。

7.学生回答或有向好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二、自我反思

本节课聚焦认识厘米和用直尺测量。

(一)认识厘米的部分思路梳理:

1.产生必须要出现厘米的需求。“步、拃、庹”的复习导入可以砍掉,节省出一部分时间,到最后能把挑战题讲完整。课堂直接从矛盾入手,同一个课桌,学生和老师用手“拃”出的结果不同,让学生来提出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不同的?为了解决交流不方便,我们就要统一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厘米。(导入)

2.找尺子中的一厘米。首先要让学生对直尺上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直尺上有数字、有长度单位(厘米或cm),有三种长短不一的刻度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0刻度线,它是直尺的起始点。对名称的认识要有但是要快。找尺子中的一厘米是重点,直尺上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让学生用手指去比这个长度,只有这一段是一厘米吗?拿着这个标准在直尺上移动找到别的一厘米。1-2、2-3、3-4、4-5、5-6......得出结论: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这一部分处理的不是很好,不要局限于课本上的“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长度”、“图钉的长度”,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周边隐藏的1厘米的物品。如“纽扣的宽度、圆珠笔的笔帽的长、语文书和数学书合起来的厚度......”学生发现的越多,就对1厘米了解的越透彻,对1厘米的长度越敏感,为之后填合适的单位的学习做铺垫。

(二)用直尺测量的部分思路梳理:

1.设计课堂测量的活动,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张提前截取好的纸条(5厘米),让学生试着去测量并在展台上演示,教师最后总结方法:1.被测物体紧贴直尺。2.物体左边对着0刻度线,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发散学生思维,如果尺子的前半部分断了,这把断尺能不能继续测量呢?当然是可以的,用尺子测量,既可以从0开始量,也可以从中间开始量,从0开始测量是一种最为便捷的方法。而查格子是最接近测量本质的方法,看物体里面有几个1厘米,无论从哪里开始测量,都能够得出结果。

(三)关于挑战题

这道挑战题,方法多样,而且,每一个答案背后的设计都引人深思。我们都知道正确的选项是3,有很多种方法。

1.分段法,其中,分段的方法也可以具体有两种操作。

第一种:分为上中下三段,用加法:3+1+3=7(厘米)

第二种:分为左中右三段,用加法:2+3+2=7(厘米)

2.查格子的方法,1+1+1+1+1+1+1=7(厘米)

3.拉伸法,孩子们能够想到这个方法其实不易,它对空间观念的要求很高,把绳子向左拉直,绳子左端对着1厘米,右端对着8厘米,那么绳长7厘米。

而这道题的另外三个选项真的是把孩子们迷得团团转。有同学选1,咋一看,他们貌似很”听话”地吸收了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从绳子左端的3开始查起,到绳子右端的8结束,每格1厘米,一共5厘米。但是很快就被选2的同学反驳,“绝对不可能,你看中间还多了1厘米,是6厘米。”哦,原来2似乎也有点道理。孩子们似乎离真相近了一步,然而还有一步始终无法迈过去。这时候怎么办呢?查格子似乎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7为什么是正确答案?7比5多的2在哪?到底是哪两条线段在我们的眼皮底下玩起了“躲猫猫”?一切的语言解释都很苍白,此时,“割补”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醒脑。我们把从6-8的线段剪下来挪到跟上面的绳子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时,你又发现了什么?有两段1厘米的绳子在这条5厘米的绳子下面“盘旋”着,弄丢的2厘米被我们捡了回来。而至于选4的同学,真的很多,那为什么是4?他们也说不上来,不可置否,他们有些小聪明,能够看到这根绳子是比5厘米要长的,但是他们没有实践,也没有通过方法去解答,甚至根本没有付诸思考的脑细胞。他们看到了重叠的绳子,用自己的所谓的想象力觉察着,如果把绳子向左拉,一定能拉到0刻度线的位置,这样左端对着0,右端对着8,这就是8厘米的线段,而且对自己的答案充满着信心。这种思想往往是很可怕的,脱离实际,一意孤行,容易在自己的聪明中迷失自我。(扯远了)

(四)关于评价

自我反思,我是一个不善评价的人。虽然深知课堂评价的种种好处,也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堂,记过很多,网上查过很多,但是一直都是待进步的。评课的时候,贤梅老师说有个孩子到前面展示完想法之后,由于我没有给予肯定的评价,孩子往回走的时候尴尬地伸了伸舌头,回座位时的神情和去展示的时候判若两人。学会正确地给予评价,学会正确地引导评价是我今后一个阶段将要努力的方向。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不管他的回答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正确地引导舆论,给犯错的孩子以包容和启发,进步肯定是要的,慢慢来也行。

以上。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50103/1/1156191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