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词派的常见表现手法举例如下:
虚实
对于“虚实”而言其实还分成“以实写虚”和“以虚写实”。还是先看“以实写虚”易安的一句词可谓是家喻户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接下来我们看看它所营造的美。我想在这里借用华的一句话“就像风,你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有以战栗的方式去感受它的存在。”其实愁也是如此,你没有身临其中你就不能感受到易安发出的“愁”。我想易安必然深谙其中的道理。首先“愁”是虚的东西,而易安说它连用舟都载不动,就将“愁”实化了,而且实化成为重量,这样人们就有一个感受的尺度,连舟都载不动的愁,此愁也何极?其次让阅读者从侧面感受这连舟都载不动的“愁”载在哪里呢?是载在易安的身上,易安身上承载的是连舟都无法承载的愁,这里就不仅是如《唐宋词鉴赏辞典》里解析的那般反映易安有多愁的问题了,笔者以为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愁”的“重量”上。此处的“以实写虚”早以将易安的心理穿透了愁的表面达到了愁的深层。也就是说,不仅是表现易安心里很愁,更是表现因愁而造成心里的那份沉重,那种压抑,那种窒息和无法排解。然后,我们来看看“以虚写实”。在词作之中“以虚写实”的手法要远远少于“以实写虚”。探究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虚的就这样两个典故就把易安那“欲说还休”的部分详细的,清晰的表现了出来,让我们触摸到易安心底的那份难言之隐,看来用典并非像王国维先生认为的那般。
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对照。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对于词大家应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自有词以来以舒悲情者多而言欢笑者少。其实不仅仅是词有这种想象,很多文学品类都有这种现象。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按照叔本华的哲学认为:人生的根源是由于生活之意志,人生的内容是痛苦是忧患;人类对于忧患尤为敏感,所以人类对于解脱的要求也最为迫切。
笔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悲伤比较快乐而言人的自我暗示要强烈的多。这就是为什么人会觉得快乐过得快而悲伤过得慢,从而快乐的时间似乎就少了而悲伤的时间就多了,从而快乐就容易从脑中消失而悲伤却容易在脑中深刻。由于人心的这种特性,于是“悲伤”对于词人而言可以写得深刻,于阅读者而言可以读得深刻。那么“悲伤”的词作多了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既然“悲伤”的“市场”那么受欢迎,词人总有传递“悲伤”的形态。笔者在这里归结出两点:一点是陷入“两难”;另一点就是“对比”。它们是营造悲剧色彩的常用形态。至于以“两难”的情形来构建“悲伤”相对比较少见此处限于篇幅姑且不谈,那么我们就细谈“对比”看它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构建“悲伤”的。还是先举两首笔者认为比较典型的词为例,看看不同词作运用“对比”所构建的“悲伤”的差异。李煜的《望江南》其词如下: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开头一句劈头就来“多少恨”让人有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他如何来的满心恨,使其亟不可待地进行宣泄呢?我们姑且先避开这个问题看后面词的内容。“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可谓是极尽铺陈之能事。车水马龙,群芳斗艳,皓月当空,春风融融。不能不说这是一幅极其温馨、谐美的春日游园图景。但不能忘记前面还有两个字“还似”这两个字告诉我们这都是以前的事情了。还有几个字更加不能忽视,就是“昨夜梦魂中”。这告诉我们三个信息:其一声明这游园的内容都是虚假的,不过是梦魂中的东西罢了;其二说明了这些东西都是词人日思夜想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也;其三暗示了这些活动都是不能实现的。“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以前生活图景的极尽描绘赞美和向往,而“还似”和“昨夜梦魂中”的三个信息则映射着残酷的现实。这个现实就是,此时的李煜不是曾时那个游上苑的南唐后主李煜了而是北宋的一个败国之君,说白了就是一个阶下囚。那么旧时的情景和现实的境遇就通过梦中情景和醒时的荒凉形成了对比,这个对比告诉我们也告诉李煜这一切都是过去了。我们不妨把李煜梦前和梦后的心情对比称之为情感差级。经过如此剧烈的情感差级的震撼,我想“多少恨”都是不足以承载李煜心中之“恨”的。因此,他亟不可待地进行宣泄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动静
至于“动静”的表现手法除了有“以动写静”之外很有特色的还有“以静写静”先看“以动写静”刘禹锡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可以说是“以动写静”的最好注解。在笔者的理解中“以动写静”无非就是以动衬静。然而这种手法的运用是有条件的,首先空间必定是空旷的。其次总体的氛围空间是安静的。其三声音音质必定是纯粹的,一般不会是多种声音的混合。其四声音的频率是和缓的,一般不会是急凑的。其五就是音高肯定不会高,会偏低,会在若有若无之间,有飘忽断续之感。因此“以动写静”只有在这些条件都成立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例如李璟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首先梦回深夜,总体环境氛围一定是很安静的。其次,笙这种乐器的声音特点是符合上述条件的。第三,我认为梦回者是主体的我,小楼上的吹笙者是客体,是某人。梦回和吹笙的发出者不是一个人“我”。那么某人的笙声是通过一个空间传达而来,因而声音就会低,加上这个空间的风,笙声就会飘忽了。(理由有四点:第一,我“梦回”是因为某人“吹彻玉笙寒”前后由果因接构从而联系紧密,过度自然。第二,在如此深夜,之所以我闻笙声寒,除了“我”的心寒之外我想还有那个不眠的某人的心寒,才会在深夜不眠而吹寒笙。两颗寒心的碰撞,“寒”就有了更大的蕴藏意义和震撼力。第三,这个神秘的某人会给阅读者带来无限的艺术想象。第四,就是符合上述“以动写静”的规律美。)“以静写静”的要求没有那么复杂,笔者认为只有两点。首先,它自身是不能发声的。其次,描述它性状的语言是说明它无声的。举个例子就能明白了,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首先月亮本来就不会有声音。其次,描述月亮的语言是说“冷月无声”也就是说它无声。“以静写静”这种用法不常见,笔者认为原因是“静”作为一种属性而言它的性状就是“静”。倘若构建的不巧妙,词反而会因为多此一举、画蛇添足而显得不协调。故而,这种现象同样是因为它本身的性质而决定的。这里的构建则很巧妙,笔者认为妙就妙在词人置身于这种寂寞中,希望月亮有声而聊以慰藉这种寂寞,但词人希望“有声”的对象首先就决定了词人的悲剧,在希望而失望中,“以静写静”承载的则是漫卷的失落。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50103/1/1158696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3 09:04:52职业培训
2025-01-03 09:04:52职业培训
2025-01-03 09:04:51职业培训
2025-01-03 09:04:51职业培训
2025-01-03 09:04:50职业培训
2025-01-03 09:04:41职业培训
2025-01-03 09:04:40职业培训
2025-01-03 09:04:40职业培训
2025-01-03 09:04:39职业培训
2025-01-03 09:04:39职业培训
2025-01-01 05:32职业培训
2024-11-29 08:30职业培训
2024-12-04 09:57职业培训
2025-01-01 09:02职业培训
2024-12-06 01:40职业培训
2025-01-07 11:33职业培训
2024-11-26 16:50职业培训
2024-12-07 01:07职业培训
2024-12-09 14:05职业培训
2025-01-03 01:24职业培训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