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高校应该怎样开展劳动教育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08 02:46:49 阅读:182

应坚持以下三点原则:一、推进课程建设,强化劳动教育主阵地建设;二、丰富育人载体,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三、注重多元评价,形成劳动素养评价标准。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与重要载体,高校应以课程为主阵地,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施,通过设置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创设丰富体验情景推进开放共融式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一、推进课程建设,强化劳动教育主阵地建设

根据国家对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及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分年级设置课程目标。低年级学生通过参与生活性、服务性劳动实践,明确劳动动机、端正劳动态度、习得劳动技能;高年级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性、创新性劳动,培养劳动精神及公共服务精神。以五育并举为目的,分阶段选编课程内容。凝练大国工匠和大国英模的先进事迹,以其崇高精神引航学生成长发展,引导学生把小我发展融入到大我建设中去,以劳育德;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劳动实践与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培养良好劳动习惯,以劳健体。结合实习需求,深化学生专业实践,在创新创业、专业技能实践中强化专业学习,体验创造美好、收获成果的能力,以劳增智育美。

组织开展体验式、情境化教学实践。设置专项活动,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校园保洁、学习家政园艺,在身体力行的体验中,增长劳动知识,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以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专业竞赛等项目化方式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专业技能提升”活动,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劳动实践能力。把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融合,以主题班会、学习研讨、体验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与公共服务精神。

二、丰富育人载体,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

“家校社”协同育人,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高校应推动“家校社”劳动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挖掘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丰富育人载体,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协同育人模式。

联动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后勤基建等部门,充分挖掘校内实践育人资源。在学校开辟劳动实践体验区域,发挥校园文化景观及自然景观的隐性育人功能,让校园的草坪花带、绿植景观成为学生劳动体验、志愿服务的育人场地。设置劳动教育体验周、划定班级负责区域,激发学生校园主人翁精神,使其主动持续地参与到校园的环境建设中来。

拓宽劳动教育场域,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基层社区的共建合作。紧跟时代发展,结合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建立高新企业、农林场所、文化场馆等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体验现代科技发展。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下农田参与耕种劳作、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体验锻炼,思考感悟,收获成长。结合专业培养特点与劳动新业态的发展,把劳动教育的体验实践与专业教育、技能培训相结合,拓展与深化专业实习基地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习得专业技能,深化对劳动的认同感。

三、注重多元评价,形成劳动素养评价标准

评价对教育教学起着导向、激励和调节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之本,高校应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劳动能力、劳动素养进行多元综合地评价。

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综合学生参与劳动课程实践及日常劳动表现进行课程评价,根据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完成劳动作业、志愿服务与创新创业等方面情况,全过程评价学生劳动课业表现。采用表现性评价,通过举办劳动操作展示、成果展示、劳动技能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展示劳动体验中的所感所获,对其劳动能力、劳动素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评价,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总结: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践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和育人信念,需要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内涵上正本清源,需要高校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开拓创新,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折不扣地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50106/1/125395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