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导游讲解语言艺术——讲解的时间艺术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08 04:24:13 阅读:999

讲解的时间语艺术,是指导游讲解时间安排上的有效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在 45分钟的独白式讲解中,听者最有效的时间是前面的15分钟,而之后的30分钟则收益较浅。因此,要把握讲解的时间艺术。一是讲解时间不宜太长太久,因为讲的时间太长太久,显得过于单调,难以集中游客的注意力。需要进行较长的讲解时,中间穿插一些适当的对话形式,以设问、答问等形式来传达所要讲解的内容,要比导游员搞“ 一言堂”似的讲解生动泼。二是讲解的时间要与游客的观赏时间相交叉,即讲一段时间,再让游客自己观赏一段时间,或又讲一段时间,如此反复。比如带游客游三峡,当船快到巫峡的神女峰时,有经验的导游员往往只用不过5 分钟的时间把巫峡神女峰美丽的传说讲一讲,传说故事一讲完,神女峰就出现在游客的前方。这时,导游员一般不再讲解,而是让游客们自己观赏。如果不知趣的导游员生怕游客不清楚明白,而一个劲地唠叨,游客则不可能一心二用,因为一听就会影响对神女峰的观赏。三是讲解时间的长短,一般视游客的兴趣而定,发现游客有兴趣,讲的时间长一点,不然就要适当减少讲解的内容。

  四克服不良的口语习惯

  1.含糊

  导游人员在讲解时,首先必须对讲解的内容胸有成竹,讲解时才能有条不紊,词语贴切。相反,如果对事物理解不准确,望文生义,说起话来就含糊不清,使人产生误解。如有位德语导游员把“ 水鱼汤” 这一菜肴中的“ 水鱼” 译成“ 水中的鱼(W asserfisch)”,德国客人以为是淡水中一般的鱼。当这一菜肴上桌后,客人才发现是“鳖鱼”,便连连摇头不吃,鳖在他们那里属于保护动物。由于导游员把“水鱼” 译得含糊不清,游客便误解, 如果把“ 水鱼” 译成“ 水中的龟(Wmserschildkde)”,其意思就明确些。还有的导游人员说话含糊,主要是对讲解的内容不熟悉,缺乏自信心。讲解时,常用一些“大概”、“可能” 、“ 好像” 之类的模糊语言,游客对此是不会满意的,因为他们要求得到肯定的回答,确切的知识,不愿听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话。有句名言道:“言语的暧昧是由于思想的朦胧。”因此,要在对讲解对象十分了解的基础上,注意使用准确、肯定的言词,这样才能赢得游客的信任。

  2.罗嗦

  有的导游员讲解时,生怕游客不理解,反反复复,颠来倒去地解释、说明,尽管其动机是好的,但罗嗦的话语往往会把听者的耐心都耗尽。还有的导游人员想用一些哗众取宠的话来吸引人,讲解时,故意用一些琐碎的话作铺垫,用不必要的旁征博引来东拉西扯,结果要么言不及义,要么离题太远,使人感到罗嗦。美国口才学家卡耐基说:英文“ 罗嗦” 是盎格鲁撒克逊语“ 反复咬啃” 的意思,“反复咬啮” 则使人想到松鼠关在木笼里咬啃的情形。说话罗嗦的人,其言语内容实质性的东西少,就像海茧皮,看起来一大片,但放在开水里一烫,就只剩下那么一点儿。游客不喜欢那种寡言少语、金口难开的导游员,同时也讨厌那种罗罗嗦嗦的导游员。

  3.艰涩

  口头语与书面语不尽相同,如果导游人员在讲解时,机械地背诵导游词,用诘屈聱牙的修饰语、倒装句、专用术语,或用艰涩冷僻的词语,游客不仅听不进去,而且无法消化(理解)。还有的导游人员为了卖弄知识,故意引用一些古文诗词,引用之后又不解释,故作高深。造成口语艰涩难懂的原因,除了导游人员的工作态度之外,不懂口语的特性也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弄清口头语与书面语的不同特点:

  第一,书面语是无声的,不能表达每个语句语音上的灵活变化,表情达意的功能自然打了折扣。口头语的声音有轻有重,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抑扬顿挫,丰富多变,声音能起到很好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二,口头语除语音语气之外,还有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等态势语言做辅助,帮助表情达意。口头语说得不连贯、不周密,对方一般能听懂。无须像书面语那样周全而规范。

  第三,语言环境可以使口头语大量简略,每个句子不必非主谓齐全不可。加长了定语等修饰语,反而容易造成听觉上的困难,也不便于语义表达。

  4.不良的习惯语

  讲解时使用平时的口头禅,最妨碍整个讲解内容的连贯性,游客听起来也很不舒服。如:

  “这个,这个普济寺最早的名字叫、叫这个这个……不肯去,不肯去庵,这个为什么叫这个,这个名字呢?这里有个传说,嗯……这个这个传说是,五代梁贞年间,有个和尚,叫这个这个……慧锷的,对,这个这个和尚是日本来的,到中国山西的这个这个五台山…

  这种“这个这个”的讲解,听起来会使人焦躁不安,而且很难听懂讲解的真实内容。

  造成不良口语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思维出现障碍,便用废话填空,说一段话,由于想的跟不上说的,大脑出现“ 短路”,不自觉地便重复一些字眼,如 “这个这个” 、“ 嗯”、“ 基本上” 、“ 原来呢” 、“ 结果呢” 、“ 反正” 、“呢 ”等,这些词不表达任何意义,只是用来延长思维的时间;二是用重复的方法填空。由于临时选择词语,寻找用词,或考虑其他因素(如是否得体等),边想边说就容易“卡壳”,如果对讲解内容熟悉,自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不熟悉,在短时间内要回答游客的问题,就要靠临时调动平时所积累的知识,组合词语来加以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习惯的不良口语。如:

  “这个计划生育的问题,在我国,这个这个……是一个这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所谓计划生育政策,就是这个这个……也可以这么说吧,就是提倡只生一个孩子,因为,昵…

  这位导游人员想表达清楚,可又找不准适合的词语,迟疑中就随便重复一些不起表达作用的词语。

  作为一名导游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应该敏捷,口齿应该清晰,用词应当准确。即使游客突然提出一些问题,不便给予确切的答复,也不要含糊其词, 用一些拖泥带水的习惯口头语来应付。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50106/1/1260647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