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中国历史中那么多人选择土葬,为什么坟墓却那么少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11 21:02:37 阅读:947

中国古人讲究“视死如生”,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身后之事。达官贵族会花费大量资金,修建自己的坟墓;皇帝从登基之时,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普通百姓也都想着自己去世之后,能够埋到一个“好地方”。

古代有多种丧葬方式,比如水葬、火葬、天葬等。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入土为安”,最认可的丧葬方式还是土葬。时至今日,火葬已经成为主流,在一些地区还是流行土葬。一些老人去世之前,还是会叮嘱家人将其土葬。北方一些农村,即使将死者火化,最后也会以土葬的方式安葬。

土葬会有一个坟头,有的坟头甚至可以占地几平方米。现在推行火葬和公墓,也有保护耕地的原因。古往今来,去世的人不计其数,大部分人去世之后都采取了土葬的方式。古代那么人采用土葬的方式,为什么感觉没有那么多坟墓。

在北方的田野里,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坟墓。南方的田野里,已经很少看到坟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不少农村流行这样一句俗语:“人过五代另立坟,屋过三代换新人。”仅从字面,便可以看出这句话的意思,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古代中国讲究“天人合一”,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去世之后也要回归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龚自珍的“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在古人看来,土地无疑是国家的根本,社稷的“社”已经成为国家的代名词之一。

古人对土地充满了感情,自然想落叶归根,死后也希望“入土为安”。古代骂人的时候,为了体现对一个人的恨,可能会骂他“死无葬身之地”。这句骂人的话语,可能就是骂人死后无法土葬。

土葬之后,死者已经入土为安,在世之人也想有个念想。古代讲究“百善孝为先”,无后更是不孝中的大不孝。后人为了表达对先人的“孝心”,每年特殊的节日会到先人坟头祭奠。清明等重要节日会添坟,防止坟头坍塌。

一般情况下,子辈会非常细心地呵护父辈的坟墓。孙辈虽然也会维护祖辈的坟墓,但是细心程度肯定比不上父辈。曾孙辈对待曾祖辈的坟墓的感情会远低于父辈,玄孙辈对高祖辈的坟墓感情更浅,来孙对天祖的坟墓的感情更低。

过了四五代之后,对于祖上可能没有多少感情,对于祖上坟墓的感情可能会更低。古代讲究“聚族而居”,死后也讲究安葬在一起,后人上坟的时候可能会连祖上的坟墓一起维修。如果不是安葬在一起,过了几代之后,有些坟墓可能因为无人维修而坍塌,最终连坟头都没有。

随着坟头逐渐坍塌,土葬的坟墓又与大地融为一体。相当一部分穷人,甚至都不舍得买棺材,只是用草席裹身。经过一段时间,尸骨和棺材也会彻底腐烂,与大地彻底融为一体。再过一段时间,无论地上还是地下已经再也找不到坟墓的痕迹。

古代战争不断,改朝换代也比较频繁,伴随着战争和改朝换代,土地可能会重组。农民获得新土地之后,可能会把土地上的坟墓全部铲平,或者直接在上面种地。时间一长,原本的坟墓也就不再存在。古代战争频发,人口死亡率也比较高。有的家庭可能因为战争、疾病等原因,全家人都不存在了。因为战争、天灾等因素,不少人会迁移到其他地方。这些外迁人稳定之后,便不会再回到家乡。一旦没有了后人,坟墓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北方不少农民挖土的时候,有时候会挖出一些尸骨。近代之后,也曾经不止一次出现土地变动。如果祖坟不在自己家的土地里,时间一长也就不再修缮。再过一段时间,坟墓可能不再存在,再一次成为耕地。

有些北方农村,有专门的坟地。村子里的人去世之后,都会埋在一起。如果夫妻两人都去世了,不会起两个坟头,而是一个坟头。有时候,甚至一家人共用一个坟头。这些坟地基本上都处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一般很难见到。如果看不到的话,可能会觉得这个村庄很少有坟头。

除了曾经存在土葬坟墓后来消失之外,古代一些人去世之后也会采用其他丧葬方式。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方,土地资源本来就是非常紧缺。土葬是一种非常“奢侈”的行为,为了节约耕地,便采用多种丧葬方式,比如火葬。广东不少农村会把骨灰坛放在山上,或者在山上找个地方埋掉。即使埋掉,也不会起很高的坟头。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耕地面积却非常有限。大片土地变成坟地,肯定是资源的浪费。所以我国现在大力推广火葬,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实行冰葬。伴随着火葬的普及,墓地的价格则居高不下,而产权只有二十年。

为了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夺土地的问题,各国、各地区也是想尽各种办法。韩国会将死者的骨灰撒进河流,彻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香港、新加坡采用“鸽笼式”的骨灰龛位,或者埋到其他地区。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50107/1/1293638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