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老子为什么说“上德不德”呢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12 12:19:14 阅读:737

这里就要引出“自觉”和“自律”这两个概念才能理解这句话,自觉的“德”是一种本能的德,不需要别人去要求,也不需要法律去规定。拥有“上德”的人心中没有“德”的概念,所作所为完全出自本心,是一种自发行为,没有“德”的动机,是一种“无为”的德。

按白话文翻译:“拥有上德的人,行为是自觉的,心中没有“德”的概念,这才是真正的“德”。拥有“下德”的人,行为是被道德标准促使的,心中有“德”概念,行为是自律的,不希望缺失德,其实这是“无德”。拥有上德的人,行为是自觉的,没有动机,是一种无动机的自觉行为。拥有上仁的人,行为是自律的,没有私心,是一种没有私心的自律行为。拥有上义的人,行为是自律的,有私心,是一种有私心的自律行为。拥有上礼的人,行为是靠礼法条文规范的,这些条文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遵守,因此强制推行实施。所以失道之后才会有德,失德之后才会有仁,失仁之后才会有义,失义之后才会有礼,“礼”这个东西,是诚信不足的产物,是天下大乱的开始。”

由上可知,老子把人类社会分为五种状态,分别是:道、上德、上仁、上义、上礼。这五种社会状态是依次递减,当人类社会处于“礼”的状态,那么就是天下大乱的开始。

“道”的状态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就像鸟儿在天上自由地飞翔,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游行,马儿在大地自在地奔跑,完全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无需人为去干涉。

"失道”之后是一种自觉的状态,如同“上德”,这种行为接近“道”,可是并不是自然的状态,而是人一种自觉的行为,无需别人去教导,也无需自律,处于一种本心的行为。

“失德”之后是一种自律的状态,如同“上仁”。这种行为有动机有目的,可是这种目的是没有私心,是为他人着想,是出于公德心。

“失仁”之后是一种相对自律的状态,如同“上义”,这种行为有动机有对象,比如“讲义气”,这种“义气”是有特定对象的,别人对你讲“信义”,你也对对方讲“信义”,这种“上义”适用范围很窄。

“失义”之后是一种管制状态,如同“法治”,把人们需要遵守的“礼”用法律条文规定下来,强制让人们去遵守,这种既没有“自觉”,也没有“自律”,需要礼法去管束的社会,迟早要天下大乱的,因此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觉”比“自律”的境界更高,“自律”比“礼法”境界更高,当一个社会需要法律去管束的时候,就是天下大乱的开始。

《道德经》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是因为讲述了世间真理。人们在强调“自律”的同时,更应该强调“自觉”,自觉的“德”才是“上德”,上德才接近道,得道的社会才是幸福美好的社会。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50108/1/1312116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