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如何培养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实践能力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26 08:51:33 阅读:604

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化教学现代德育发展理论认为,个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是其在与周围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主体自身的活动是主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加强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必须构建品德课活动教学的新格局,以活动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设计、建构、组织起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为此,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和兴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们采取了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策略,尝试构建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教学教学三步曲格局,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实现学生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

一、课前准备活动,开阔视野,丰富道德感知。

课前准备活动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课前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上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发展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常用的有:社会调查活动、资料搜集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社区服务活动、课前游戏活动等,社会调查活动、资料搜集活动、参观访问活动。

二、课堂学习活动,体验感悟,提高道德认识。

品德课堂是学生品德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其形式主要有:游戏表演活动、讨论交流活动、情景模拟活动、自我展示活动、选择辨析活动。

三、课后延伸活动,升华内化,指导道德行为。

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后活动应与班队活动、学科教学、社区及家庭教育密切结合,使导行生活化、社会化、网络化,营造学生活动的大环境,形成教育的强磁场,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实践,发展道德能力。与学校活动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50108/1/1320205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