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必须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人性向善,不然只有变恶的可能。
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荀子观点
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 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 。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
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扩展资料:
人性的本质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
无论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还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由于它们都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只能是人类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以此而得以将人性划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自古至今,就人性的争论很多,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外国古代虽然未见有如中国古代就人性善恶的争论,但对人性善恶的见解又会广见于宗教理论、心理学思想与管理学理论之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性本恶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20250108/1/1323880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 12:47:01职业培训
2025-01-08 12:46:58职业培训
2025-01-08 12:46:51职业培训
2025-01-08 12:46:49职业培训
2025-01-08 12:46:47职业培训
2025-01-08 12:46:46职业培训
2025-01-08 12:46:36职业培训
2025-01-08 12:46:36职业培训
2025-01-08 12:46:35职业培训
2025-01-08 12:46:34职业培训
2024-12-15 08:17职业培训
2024-12-17 12:59职业培训
2024-12-04 19:59职业培训
2024-12-18 14:34职业培训
2024-12-01 04:50职业培训
2024-11-28 11:10职业培训
2025-01-05 16:55职业培训
2024-12-08 04:50职业培训
2025-01-04 22:26职业培训
2024-12-14 14:44职业培训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