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画家的温度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26 11:48:17 阅读:776

上个世纪末,在昆明的乐山老乡在我的主持下,成立了一个松散的老乡联盟。其中有一个戴眼镜的建筑老板姓杨,文质彬彬,对人很有礼貌。过了两年我回故乡照顾病入膏肓的母亲,杨姓老板也回乐山探亲,便请我去他家坐坐。席间,杨老板知道我喜欢书画艺术,跑去楼上捧下一圈书画,让我看看。

画有三张,皆为四尺大画,内容分别是荷花水鸭、荒山野兰,笔墨老道,墨色浓淡适宜,毎张画上有题款,"九弟恵存,大哥杨述仁"。竟然是当代乐山著名画家扬风先生号蜀翁的精品。

我这才知道,在昆明认识的杨老板,是杨风先生的同父异母的亲弟弟。杨老板说,他大哥去世前,把所有的兄弟姐妹都请到一起,说,

"大哥这一辈子没什么本事,没有照顾好你们,画了一些画留给大家,做个纪念!"

这是中国文人最传统,最有温度的离别信物,胜过千言万语和金银珠宝。

杨风先生是个有温度的人,很多年以前,我就在一个朋友的家里听到了同样的故事。当年杨风先生在乐山苏稽的新桥中学教书,同校的一位老师调动去牛华中学,临行前,扬风敲开老师的门,送上一幅作品,画的是一棵大写意的水白菜,菜叶上站着一只栩栩如生的蟋蟀,乐山人叫它灶鸡子。

此画寓言清白、意境深远。牛华中学的老师把画裱成挂轴,以后不管调到什么地方工作,家里一直挂着扬风先生的作品。老师告诉我,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作派,叫做"秀才人情半张纸。"

从民国时代过来的先生,把人情世故看的浓。前些年的一天,在报社工作过的陈新来找我,让我看看他家藏的一幅画,画是一幅特色鲜明,笔意苍苍的梅花,是著名画家李道熙的精彩之作。说过去他家在五通桥一个叫做鲝(Zha,音苲)草滩的盐厂宿舍住,和道熙老师是邻居,1987年李老师搬家,走时送了张画,说是做个留念。

这样的故事,让我想起制印名家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说张大千生平只钦佩两个半画家,一是吴湖帆,二为溥濡,还有半个是谢稚柳。这里单表道光皇帝的曾孙溥濡,1949前的一天,溥去故宫看画,想到民国风雨飘零,以后来看画怕是不容易了,感慨中让人摆开文案,为面前的工作人员挥毫泼墨,一直画到深夜,即便是守门的大爷也有一画。这便是民国时代艺术家的温度。

这样的温度传承下来,那是一种修为。我的初中同学张芹在大佛寺景区工作多年,耳濡目染,喜欢传统中国画,家里挂有晏济元、韩云朗等的作品。张芹同学退休后是个热心人,经常帮助单位退休人员办些杂事。时为嘉州画院的余龙也是属于大佛景区的退休人员,有感于张芹为大家服务,画了两幅画送去以致谢。那时,余龙刚刚当选为嘉州画院院长。这又让我联想起南京画家董欣宾对弟子们的要求,"你们到我这里学画,要做一个有担当的文化人,不是当个画匠。"余龙绘画的老师一个叫熊世森,后随董欣宾先生学习,都是有温度有鲜明个性的画家,前者以画鹰名传嘉州;后者心高气傲,性情耿直,以细线松树为传。

我是喜欢和有温度的人来往,和他们一起是一件快乐的事。前几年潜心画画的陈泽生首次亮相开画展,许多朋友鞍前马后为之付出。时年七十有三的陈泽生感激不已,说自己工资低,还有负担,便送了些自己的作品。

现在的很多画家最缺的就是温度。如果艺术家失去了人情世故,就非常容易走向艺术与文化的反面,甚至形成一股㳽散着酸臭味的反文化的力量。多年前台湾作家台静农面对充满铜臭味的艺术界,引用明末清初书画家恽南田的话,"有此山川,无此笔墨,种子不存,牙琴叹息。"毋庸讳言,这种叹息正在漫漶。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b/1/395173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