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浅谈如何在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2-03 10:55:19 阅读:893

一、引导学生自觉培养道德观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政治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主动要求实践的内驱力。

二、引导学生实践道德理论

在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实践是升华道德理论的至关重要环节,因而引导学生升华要有实效性。

1、政治课的实践过程要遵循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状况,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行为实践的要求不过高、过多,也不过低、过少。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出发,帮助学生分析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自己以往的道德观是否应该继续发展。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正确处理、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就能较好地掌握实践的尺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政治课的实践过程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品德现状,在备课时要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教材有机结合,上课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如讲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我吸取以往自己作为学生时对唱口号式的教学方式的反感情绪,在针对当代学生更有主见和怀疑精神的现象,我主动改变以往政治课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虚而不实、“肉麻”的单纯歌颂式教学,采用实例教学法,联系当前祖国的实际,和大量引用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新颖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总结,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从而自己总结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认知和爱国情感;继理论讲解以后再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表达爱国情感的具体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帮助失学儿童,如关注希望工程的建设,捐款植树保护母亲河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操,而更重要的是学生懂得化虚为实,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这比单纯的灌输一些爱国理论应付考试来得更有意义,更真实。

三、引导学生从多渠道践行道德理论

在当代政治教学中,尤其在实践途径上,要一改以往学科“闭关自守”的状态,为学生编造一个广阔的导行空间,要主动地与其他学科,班队活动、家庭教育、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实践途径的广泛化,凝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作为支撑点,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培养过程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立脚点,不再孤立,使道德观念的培养更具实效。

1、实践要与集体活动相结合。

学生的生活空间、活动圈子多集中在学校、班级当中,因此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结合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团活动,把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组织班级之间的集体活动等去促进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道德水平,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实践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日之功,一事能成,除了在课内学习,校内培养,还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有计划、系统地潜移默化地感化、培养、升华。如发现有的学生存在诚信问题,但家长中普遍存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里什么事也言听计从,使学生的性格发展走向极端, 于是在政治教学内容中讲述诚信的重要性后,联系这些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与学生谈心,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明确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让家长督促和协助教师帮助学生改变以往形成的一些不良的道德品质,鼓励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家长在家庭里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家庭环境和家庭锻炼,促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向更高方向发展。

3、实践要与社会相结合。

政治课的教学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实践,让学生融入社会,在社会中接触各种人和事,从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实践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

四、实践方式要多样化

1、知行合一,理论指导行动

“晓之以理,动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实践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从而利于指导实践。教师为学生的行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再结合教学要求具体实践,真正把指导行为实践落到实处。

2、化大为小,在生活中实践

以往政治课教学是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然而,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耳濡目染了一些社会现象。政治课堂教学一味主张“正确答案”,使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感到无法适从。因而,在实践教学中尤其不要回避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矛盾,让实践内容接近实际,贴近生活,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应该直面生活,正确引导学生。

3、对实践给予及时评价,评价带动行动

运用评价进行指导实践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对错误行为的辨别能力。运用评价及时指导行为、校正行为,强化道德行为的形成。同时,要运用肯定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行为中的闪光点,化为自觉行动。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c/1/1307315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