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存的金、元时期的戏台遗址考察,舞亭类建筑的典型特征包括固定的构造。基础通常是一个约一米高的方形台基,由石材或砖块制成。顶部四角立有石质或木质的柱子,柱顶有四向额枋,形成井字形框架。额枋上设有不同攒数的斗拱,如四攒、五攒或六攒,转角处则有抹角梁和大角梁,形成第二层井字框架。再往上,斗拱叠加,形成逐层缩小的藻井结构,顶部设有檐槫、平槫、脊槫,并以雷公柱为中心,周围由戗支撑,屋顶则采用大出檐设计,屋角翘起,展现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屋顶类型划分,金元时期的戏台主要有十字歇山式和单檐歇山式。十字歇山式较少见,如晋城市冶底村的金代东岳庙舞楼,其结构可追溯至1157年的“正隆二年”。元代的十字歇山式舞亭仅有临汾市东羊村东岳庙和万荣县四望村后土庙的例子,后者在抗战期间遭毁。相比之下,单檐歇山式更为普遍,如临汾市魏村牛王庙、永济县董村三郎庙戏台等,都是采用这种结构。
沁水县郭壁村府君庙的舞楼虽也是单檐歇山式,但其山花向前的独特设计引人注目。而在侯马市牛村的金墓壁画中,发现了类似单檐歇山式但山花向前的戏台模型,与日本能乐舞台的样式相似。这些舞台设计旨在提供良好的观赏环境。
关于神庙中演出的细节,据北宋时期的记载,如潘长吉《宋稗类抄》所述,大相国寺的戏剧表演时,观众可以倚着殿柱在廊下观看,庭院内则可自由站立。舞亭类建筑通常位于正殿南侧,与正殿保持一定距离,形成开阔的观看场地,以便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表演,这也是“舞楼”名称的由来。
扩展资料
戏曲的观演场所。从歌舞、百戏的观演场所演进而来,历史上有过不同的形态和名称。 戏曲孕育时期的观演场所 戏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歌舞。从原始歌舞到奴隶社会的民间歌舞,大都利用自然地形举行。《诗经·陈风》:“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翿。”这大约是公元前7世纪时的民歌,记叙了当时的陈国百姓不分冬夏,都喜欢在宛丘这地方击着鼓、拿着鹭羽跳舞。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c/1/56381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4-11-26 18:46:16职业培训
2024-11-26 18:46:15职业培训
2024-11-26 18:46:14职业培训
2024-11-26 18:46:05职业培训
2024-11-26 18:46:04职业培训
2024-11-26 18:46:03职业培训
2024-11-26 18:46:02职业培训
2024-11-26 18:46:01职业培训
2024-11-26 18:46:01职业培训
2024-11-26 18:46:00职业培训
2024-12-10 20:00职业培训
2024-12-22 00:55职业培训
2025-01-03 12:57职业培训
2024-12-18 10:21职业培训
2024-12-04 05:22职业培训
2024-12-11 03:21职业培训
2024-12-06 21:15职业培训
2024-12-06 06:42职业培训
2024-12-15 17:54职业培训
2024-12-23 15:33职业培训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