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中,速度是最为抽象的,速度概念的建立就是一个建模的过程,教材通过生活情景的展示,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信息,找到信息的共性,进而感知。每分钟行驶的米数和每小时行驶的米数称为速度,但关于速度究竟是什么,学生仍然一知半解,因为这样建构出来的只是模糊的生活认识,是一种基于生活情境地“告知”。
笔者认为,速度模型的建构需要四个层次。
一、生活中的认知
师:速度这个词听说过吗?在哪里听说过?
学生1:上体育课时,老师说我跑得比他快。
学生2:蜗牛的速度很慢。
学生3:我感觉汽车在高速上行驶的很快,就问爸爸有多快,爸爸说每小时90千米……。
速度是什么?在孩子眼中,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量。
二、冲突中的思考
师:我和班里跑得最快的同学来一场比赛,你们觉得谁的速度更快一些呢?
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怎么比?学生思考后。找到了两种比法:一是相同的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快,二是跑同样的距离,谁用的时间短谁就跑得快。
速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的回答虽然模模糊糊,但行程问题中与速度相关的两个量,他们都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时间、还有“跑过的距离”。
三速度概念的建构
师:如果时间不一样,路程也不一样,速度就没办法比了,留白思考,思考小组讨论基于有经验学生能够说出算一算,“求相同时间里的路程”。此时速度这个抽象的概念已经呼之欲出,平均每小时或者每分钟走过的路程及单位时间里走过的路程就是速度。
小结,速度是什么?表示快慢,这么快慢翻译成书面语言就是单位时间里走过的路程。
四、概念模型的深入
速度单位与学生以前学过的长度,质量单位不同,他是一个合成单位,从概念上定义单位,这样的定义学生能接受吗?合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它产生的必要性。
出示:三(1)班体育老师和小军同学进行了一场比赛,老师的速度是4米,小军的速度是200米。小军更快,“这两个数据差得也太大了”,学生纷纷表示不可能。少顷,有学生看出了端倪。
学生1:说错了,错了!速度的单位怎么会是米呢?
学生2:是的,应该既有路程,也有时间才对。
师:可以怎样改一改呢?
学生:老师的速度是4米/秒,小军的速度是200米/分。
“如果。知识是一棵树,那么,学生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便是树赖以生存的土壤了”,在挖掘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四个层次的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速度的模型,就这样在经验的不断风云中得以建构。
数学是不用教的,只需要引导学生将它表达出来,记录出来就可以了,这样的引导其实就是经验的再现与共鸣。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c/1/594348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4-12-14 04:51:56职业培训
2024-12-14 04:51:48职业培训
2024-12-14 04:51:47职业培训
2024-12-14 04:51:47职业培训
2024-12-14 04:51:46职业培训
2024-12-14 04:51:45职业培训
2024-12-14 04:51:45职业培训
2024-12-14 04:51:44职业培训
2024-12-14 04:51:43职业培训
2024-12-14 04:51:34职业培训
2025-01-06 12:42职业培训
2024-12-21 16:08职业培训
2024-11-29 06:43职业培训
2025-01-01 13:53职业培训
2024-12-23 02:26职业培训
2025-01-04 21:12职业培训
2024-12-14 13:41职业培训
2024-12-22 21:07职业培训
2025-01-02 17:58职业培训
2024-12-07 02:17职业培训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