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本阶段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抽象与概括、猜想与反驳、演绎与化归)设计一个小学数学教学片段。完成800字左右的案例设计。可参考截取下列片断
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教学中如何渗透猜想验证的思想方法呢?现举例说明如下:
课例1:“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片断
1、操作感知。
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平面图由图①逐渐变成图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扩大);图①逐渐变成图③(长方形的长不变宽扩大);由图①逐渐变成图④(长方形的长扩大,长方形的宽也扩大)。
图①
图③ 图④
图②
学生观察思考:①长方形的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②从演示中你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
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格如下(每人一张):
图形
长(厘米)
宽(厘米)
面 积(平方厘米)
长
方
形
让学生用这24张纸片拼成尽可能多的长方形,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记录表格中。
2、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独立思考:①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②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③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交流讨论,形成初步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验证规律。
教师适时引导: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能举例来验证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吗?要想知道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算一算,摆一摆)
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运用猜测的方法算一算,再用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摆一摆,看看面积是多少,结果是否相符。
学生分小组各举一例再次验证。
4、归纳结论。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然后概括出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思考:在面积公式中,“长×宽”实际上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画出拼摆的长方形平面图,并隐去面积单位,想象长方形每排有几个面积单位,有几排,说说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课例2:“比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1、创境感知。
(1)回忆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说说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3)求出3∶4、6∶8、9∶12三个比的比值,得出3∶4=6∶8=9∶12。
学生观察、分析“3∶4=6∶8=9∶12”前项、后项的变化,有什么发现?得出: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2或3,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后项同时除以2或3,比值不变。
2、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刚才的发现,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想一想:两个比值相等的比之间有怎样的性质和规律?
学生交流汇报,形成猜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3、验证规律。
是不是所有的比都有这样的变化规律?你能想办法验证吗?学生验证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生A:我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认为比应该有类似的性质。
生B:我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发现比确实有这一规律。
生C:我应用刚才的猜想举例,然后求出两个比的比值,发现猜想是正确的。
生D:我将比写成除法的形式,根据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推导出比确实有这样的性质。
4、归纳结论。
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比的基本性质?“相同的数”是不是什么数都可以?为什么?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接着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个性质。
上述两个课例中,学生通过感知——假设——验证——归纳,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感知——播洒思想方法的种子
感知是儿童认识的开始,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清晰,就越能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知识。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能揭示规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动眼看,使学生在做一做、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猜想。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学生随意画三个不同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各一个)。
2、学生量一量所画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填入表中。
三角形
∠1
∠2
∠3
三个内角度数的和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3、学生报出自己所画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师板书180°、179°、181°…,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的和大概是多少度。
这样,通过画→量→填→算→说,学生初步感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至此,猜想三角形内角和已是水到渠成。
二、假设——展开思想方法的翅膀
假设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事物做出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波利亚曾说:“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们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因此,在学生大量感知,形成丰富的表象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观察思考、分析推理,逐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然后相互交流讨论,形成合理的假设。如教学“分数化有限小数”时,先提供一组分数:、、、、、、,让学生算一算、看一看、想一想,然后猜一猜: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这个分数的哪部分有关?可能有怎样的关系?这样经过一番或对或错的猜测后,学生形成共识: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但这种共识还只是一种假设,不能作为最后结论拿来应用,必须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以检验假设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验证——把握思想方法的方向
小学数学一般不要求作严格论证。因此,对于学生的假设是否具有普遍性,可以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入手,提供足够的探索时空,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小组合作式的探索活动,亲身经历尝试、探索、验证过程,获得验证所学知识的能力。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在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后,引导学生在操作探索验证:
1、折一折:根据书中实验,分别折叠三种不同三角形,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拼一拼:分别把每种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算一算:把正方形的纸片沿对角线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由正方形4个角是90°×4=360°,推算出其中一个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猜想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立即给予否定或提醒,而应适时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必要时教师可举出反例,让学生在验证中发现猜想错误,调整思考方向,重新提出假设。
四、归纳——收获思想方法的果实
验证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准确地归纳概括出知识结论。归纳时要引导学生深刻立理解结论的普遍性和结论中的每一句话。如归纳“比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思考讨论:“相同的数”是不是什么数都可以?为什么?在学生准确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后,再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个性质,然后引导学生应用这个性质。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布鲁纳也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现的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迅速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探索知识的线索和方法,无疑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和喜悦,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d/1/1115353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2 13:11:07职业培训
2025-01-02 13:11:06职业培训
2025-01-02 13:11:06职业培训
2025-01-02 13:11:05职业培训
2025-01-02 13:11:04职业培训
2025-01-02 13:10:56职业培训
2025-01-02 13:10:55职业培训
2025-01-02 13:10:54职业培训
2025-01-02 13:10:54职业培训
2025-01-02 13:10:53职业培训
2025-01-01 10:32职业培训
2024-12-27 11:07职业培训
2024-11-27 09:20职业培训
2024-12-05 03:42职业培训
2024-11-26 22:46职业培训
2024-12-15 16:23职业培训
2024-12-09 02:34职业培训
2024-12-04 16:53职业培训
2024-11-30 15:31职业培训
2024-11-25 14:32职业培训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