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即针对区域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描述、评判。 综合分析是重要的统计产品,是统计部门为决策提供服务的标志性动作。 综合分析折射统计部门的行政作为能力、专业工作水准和工作人员素养。 ■区县“综合分析” 特殊的“常规产品” 区县“综合分析” 特殊的“常规产品” 不少同行以为:选题视角新、分析时效性强、加工力度大的专题分析 属于“拳头产品”,需要下力气抓好,写好;而按照时段频率(月度、季 度、年度)撰写的、以区域经济运行为观察视角的综合分析报告,属于一 般性进度分析,应该是“常规产品”。 所谓常规产品,就是沿袭下来的、例行的、通常的产品。对上述归类 观点,本人不持异议,但有一点需要讨论:区域经济运行综合分析是一个 系统工程,是最需要加工质量的、特殊的常规产品。理由如下: 区县综合分析是重要的决策依据 党政领导的管理、调控范围是以辖区为主体,通过听取、阅看区域经 济运行分析报告,掌握区域经济运行状况、特点、问题,提出调整、完善 区域经济运行的对策、措施。应该说,没有任何一种产品像区域运行分析 那样,能够通过量化的“数据语言”,综合描述区域经济运行态势,提供 直观、具体的决策依据。 如果统计部门提供的综合分析达不到应有的质量标准(资料不全、结 构混乱、表述失当、分析肤浅、视角沉旧、观点错误),不仅产品的决策 依据作用没有发挥,统计部门的形象和地位也会大打折扣。 区县综合分析是特殊的“常规产品” 区县综合分析是特殊的“常规产品” 在诸多统计产品当中,区域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是一种特殊的“常规产品”,原因有三。首先在于产品的提供周期,即按 照一定的时段频率(特别是季度)提供经济运行报告,恰好与领导对经济 运行的分析、研究、决策周期相吻合;其次在于产品的信息容量,即通过 分析报告、可以对区域经济总量、相关结构、行业(领域)特征,有一个 “全范围、全方位”的综合印象;再次在于产品的分析含量,即除了描述 现状之外,还要观察趋势、归纳特点、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如此“综合 功效”,是其他“常规产品”甚至“拳头产品”都无法替代的。 区县综合分析是难得的历史资料 由于经济运行报告的周期性非常有规律,数据信息经过了梳理、筛选、 提炼和分析加工,特别是以数据信息为载体,记录、描述了不同时段区域 经济运行状况、运行质量及特点,集时段性、连贯性、描述性、背景性于 一体,相对于“数据库(表)”形式,其历史资料的价值更高,更便于使 用和参照。 区县综合分析是关键的基础工作 加工区域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绝不像“撰写一篇分析文章”那么简单。 组织区域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活动,既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关 键的基础工作。 首先,是对“统计数据”的把关。区域分析素材源于不同专业、不同 岗位、不同领域,采集、汇总、初步加工和提供这些素材的过程,也是对 统计数据进行评估和审验的过程。 其次,是对分析素材的关联。当加工者把全部素材进行整合,站在“区 域”角度进行综合评价时,还要对纳入分析视线的统计数据进行关联和对 比,这个过程,是更高层面的评估和审验,不仅要利用指标进行“高层次、 全视角”的观察分析,更要通过关联与对比,发现统计制度(数据采集渠 道与方法;统计指标设置与涵义;指标之间匹配程度;统计信息拥有量及 结构分布与领导决策需求、和描述区域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需求”是否 吻合等)设计和统计信息采集、加工活动的组织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改进建议。因此,组织区域经济运行与分析报告的活动,是一项 牵动全局的、关键的基础工作。 ■写好“综合分析” 要把握区域特征 写好“综合分析” 要做好区县层面的综合分析,必须吃透区县特定的地域特征,这和掌 握分析方法与加工技能同等重要。如果不了解区情,不清楚区县特定的地 域特征,会在分析产品中出现致命硬伤。 区县地域特征 区县地域特征是什么?是“中观经济”或“次中观经济”。其特征表 现是: 以地域(区划)为调控主体;以特定的地理区位、历史人文、自然资 源为载体;以本地域社会经济活动内容和活动环节为体系(产业布局、行 业构成、经济类型等);以特定范围的管理对象、辖区内的地区差异(城 乡、城乡结合部、平原、山区等)和地域经济为特色。 “中观(区县)经济”既不是(也不存在)完整的国民经济为对象的 宏观经济,也不是以企业单个经济为对象的微观经济,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中观经济统计特征 除地域特征外,“中观(区县)经济”还具有鲜明的统计特征,这些 特征表现为: 经济边缘不够清晰。用统计数据表现的社会经济活动成果不是真正的 “地域切块”成果; 经济流量影响明显。经济流量流入流出,特别是经济“大户”的迁动 会明显影响经济总量及相关结构; 经济轨迹自我留痕。 “中观(区县)经济”运行速度和走向未必和“宏 观地域”同步或同向; 经济成果“数”“实”相异。由于统计制度、经济体制和中观地域因 素,社会经济运行的统计成果和地域实际成果会有很大差异: ×年,发生在××区(县)地域之外的工业活动成果:产值占 42%,增 加值占 39%,利润占 31%,税收占 20%。包含异地成果的产业结构是:一产 3%,二产 51%,三产 46%;剔除异地成果的产业结构是:一产 4%,二产 42%, 三产 54%。 从业人员占全区(县)的比重:某企业为 23%、某经济板块为 56.6%, 而真正在本区(县)地域内的人数分别是 3%、9%。 把握好两个环节 由于类似情况,部分社会经济运行图像均是统计图像,而不是地域图 像。基于上述情况,区县综合分析中应把握好两个环节。 环节一:分析背景要紧贴区域特征 首先,在综合分析的视角上,不能过大或小。如“轻、重工业协调程 度”在区县层面是没资格讨论的,这个视角太过宏观;再如“农产品种植 品种和产量”这个视角又过于微观,不是北京区县(特别是一产比重很低 的区县)综合分析重点,相关话题可在专题分析中讨论。 其次,在描述、分析、判断经济运行状况和解读统计数据时,务必要 考虑本区县的功能定位、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经济格局与特色(包括地 域规划与发展思路),力避抽象的就数说数造成观点或结论谬误。 例:“×年,××区(城市发展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低于××区(生态涵养区)第一产业比重××个百分点,希望引起领导关 注”。 上述分析根本没有注意到两个地域之间的特征差异,陷入“就数说数” 的误区。在对该文审核把关时被领导批示为:我区的区位特点、资源构成、 发展格局和××区一样吗?对于某些区域来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低不 一定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也不一定是坏事! 环节二:分析数据要注意“数”“实”差异 综合分析时,要理性观察数据特征与变化,特别是要理清数据图像与 地域图像的差异,在观察视点、评判结论、对策建议等分析文字中,跳出 就数说数的误区,让分析观点更客观、更贴近地域特征。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d/1/1310938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 04:56:44职业培训
2025-01-08 04:56:44职业培训
2025-01-08 04:56:44职业培训
2025-01-08 04:56:43职业培训
2025-01-08 04:56:41职业培训
2025-01-08 04:56:32职业培训
2025-01-08 04:56:31职业培训
2025-01-08 04:56:30职业培训
2025-01-08 04:56:30职业培训
2025-01-08 04:56:30职业培训
2024-12-12 13:51职业培训
2024-12-28 07:49职业培训
2024-12-09 00:58职业培训
2024-12-17 22:23职业培训
2024-12-28 17:18职业培训
2024-11-26 06:08职业培训
2025-01-05 19:10职业培训
2024-12-15 22:17职业培训
2025-01-01 02:06职业培训
2024-12-10 04:46职业培训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