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书院原名东明精舍,是一座专门教育培养子弟的学校,由元初的郑德璋所建。1296年至1300年,郑德璋的儿子郑大和对精舍进行了修缮、扩建,房舍增至21间。
1书院历史
精舍规模虽不甚宏大,但结构精巧、风景清雅,实为求学的好处所。精舍落成后,由本县大儒吴莱任主讲。两年后,金华潜溪的宋濂因慕郑氏藏书之丰,特跋涉百余里前来就学。次年,吴莱因身体原因,推荐宋濂接任主讲一职。当时,知识分子的地位十分低下,统治阶级对包括儒学在内的汉文化很是冷淡。东明书院虽地处僻远,但有名师执教,故求学者日多,声誉鹊起。有“读书种子”之称的方孝儒就曾慕名从海宁远道赶来学习。然而沧海桑田,这一读书场所在明代中期却因遭兵火而荡然无存。到了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时任浦江知县的何子祥非常重视地方教育,除首创浦阳书院外,还劝导郑氏后人继承前辈事业,重建书院,得到了郑氏后裔郑尔梧、郑若奇的积极响应。由于年代久远,书院原址已荒弃、墓冢累累,于是新院址便选在距郑氏宗祠东侧的200余米处。工程于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动工,次年四月完工,有房屋35间,并正式命名为“东明书院”。重建后的书院规模宏敞、经营细致,内建堂三楹,额曰“敬轩”,前接中庭作讲堂,又有厂厅“居业堂”为学生会课之所。“居业堂”前为天井,南北两厢各十间,北边十间是学生的自修室、寝室和储藏室,南厢十间为教员寝室和两个教室。“敬轩”西侧是宋文宪公祠,分二进,前为三楹间拜厅,后有神龛,内列宋濂及四位山长的灵位。书院周围筑有墙垣,垣内豫樟荫覆,时有禽鸟,砌石池、植乔木、埘花卉,以供游栖,还有操场和菜园,其规模与浦阳书院相埒。从此,东明书院走上复兴、发展之路。随着岁月的推移、时代的变迁,进入民国后,东明书院被改作东明高等小学(东明小学高等部)并有增建。1926年,因孙传芳军队骚扰,校内教具毁坏殆尽,被迫停办。不过在1927年秋,书院经修理添新再次重新开学,先后成为县立代用中心小学、玄鹿乡中心小学和玄鹿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院获得了新生,并更名为浦江县郑宅乡中心小学,直到1960年前都基本保持着旧貌。后因学校扩建,原有建筑被拆除,只留下了一处门楼,现作为遗址保护。
2建造意义
东明书院是为教育郑氏家族子弟所设,并不以仕途功名为目的,而更在意培养通儒典、行孝义、学有所专、修身齐家、能继承祖上遗志的谦谦君子,用时下流行语言来说,就是更注重素质教育。虽然书院是由郑氏出资创办的,学生也以郑氏家族子孙为主,但它不同于当时的一般私塾,不仅允许同邑的异姓子弟就读,也欢迎各地的莘莘学子前来,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义塾。这一点在东明书院的重建规划中就得以体现。书院设寝室、置炊具,便是为了“以供族子及异姓之来学者”。而在《东明书院开馆启》里,更是开宗明义地表明:“愿罗邻里乡党之英流,以资敬业乐群之广益”。事实证明,作为一所义塾,东明书院在资助乡里贫苦子弟学有所成方面功不可没,同邑异姓来这里学习的难以计数。虽然因缺乏具体记载,书院的课堂教学现已无从考证,但从“郑氏规范”里还是可以略知一二的。规范规定:子孙不以皓首穷经、寻章摘句为能,而更强调品德教育,以孝义为重,同时注意因才施教。若有可以出仕者,便给予资助和勉励;若学业无所成,也教其如何治家理财,使其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在浦江教育史上,东明书院能以民办学校的身份与官办的浦阳书院相媲美,且声名遐迩、享誉数百年不衰,主要依靠了一系列较好的配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建立了比较充裕的教育基金。早在书院复建时,郑氏后裔就认为,“有屋无产,终难为经久计”,于是号召族人无论贫富,都出力捐赠。募捐所得财物除用于建校外,其余均作为固定的教育基金,以支付房屋修缮、教师薪水等开支。二是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教育是一项百年树人的长期工程。于是郑氏家族依据实际情况,参酌旧例,建立起严格的管理体制:设置管理一职,由四人担任,三年一换;同时设监理一职,由捐赠最多的几家家长及其后代担任,对各项日常事务进行监理核查。三是制定了相当开明的聘用制,一方面广泛招贤,聘请品行端方、学识渊博的士人任教师;另一方面采取公开推举的办法,在族人中遴选公明勤谨者担任管理工作。这种种合理的举措确保了书院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郑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把教育作为振兴家业的大事来看待,故历来对所聘请的教师十分敬重,久而久之成为风尚传统。而受聘的教师除以自已的学识和人格修养悉心教导一代又一代学生之外,还尽心尽力地辅佐协助郑氏家族振兴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良性循环。郑氏宗祠内迄今仍悬挂着外人宋濂的画像,以供后裔纪念这位主讲书院20多年的老师。在郑氏宗祠后面,有一池塘名为“莱公塘”,便是为了纪念第一代主讲吴莱特意命名的。这种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美德,迄今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后人大力借鉴弘扬。
3建造作用
东明书院是我国古代民间办学的一个典范,在教育子孙、培养人才、学以致用、躬行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不仅为历代输送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干练人才,也为淳化乡邑风俗、提高民众文化素质作出了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担任各级官职者多不是通过传统的科举之途入仕的,而是凭借着孝友之名被起用的,且致仕后谦恭勤谨,一心为国为民,取得了不少政绩,其中又以郑祖琛的政声最著。此外,郑氏子孙学有所成而终身不仕者也大有人在,最著名的要算郑渊、郑濂、郑源、郑柏等人。他们谢绝了出仕的机会,在乡里抚贫济困、造桥买舟、便利乡民,更以孝义持家,兴旺家族。元代时,顺帝因皇太子求学于郑深之故,对郑氏的家风有了了解,赞叹不已之余,专门写下“麟凤”二字赐予郑家。“麟”为传说中的百兽之王麒麟,“凤”是百鸟之王凤凰,凤毛麟角均属第一,这无疑是对整个郑氏家族的肯定。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赐封郑氏义门为“江南第一家”,又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亲自题写了“孝义家”,“江南第一家”的美名从此不胫而走。建文帝在位时,也曾为郑氏亲书过“孝友堂”。在这种种褒奖鼓励的背后,自然不能忘记东明书院传承孝义家风、树立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作用。
虽然东明书院今已不存,但包括书院遗址在内的郑义门古建筑群得到了良好保护,2001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各方来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义门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浦江县东部的郑宅镇。郑宅镇原名“承恩里”,在历史上曾是闻名全国的文化名镇。自北宋初年起,郑氏家族便在此定居,距今已有900多年。
浦江郑氏家族素来奉行以儒治家,倡导“聚族合食共居”,并通过《郑氏家规》、《郑氏家仪》等一系列治家规范来管理家族内部事务,形成了长达十五世、历经330多年的聚族同居史,其事迹在宋、元、明三朝正史中皆有记载,在明初更被当作典范加以宣传。明太祖朱元璋赐封郑氏家族为“江南第一家”,随后“江南第一家”驰名天下,以至于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原来的“承恩里”也被改称为“郑宅”。
回顾郑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以儒学育才的东明书院功不可没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d/1/543217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5-01-08职业培训
2024-12-11 22:47:56职业培训
2024-12-11 22:47:52职业培训
2024-12-11 22:47:48职业培训
2024-12-11 22:47:46职业培训
2024-12-11 22:47:45职业培训
2024-12-11 22:47:41职业培训
2024-12-11 22:47:36职业培训
2024-12-11 22:47:35职业培训
2024-12-11 22:47:26职业培训
2024-12-11 22:47:25职业培训
2025-01-08 15:56职业培训
2024-11-27 12:52职业培训
2024-12-08 14:31职业培训
2024-12-14 21:56职业培训
2024-12-09 22:37职业培训
2024-12-10 11:33职业培训
2025-01-01 13:18职业培训
2025-01-03 03:53职业培训
2025-01-06 01:40职业培训
2024-11-26 16:50职业培训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