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怎樣做壹名好工人 議論文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22 15:01:43 阅读:123

参考一下一下这则新闻报道吧!也许对你有用! 4月25日,沈阳市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杨建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大奖,这个只有初中文凭的一线工人只有一句话:“除了激动还是激动。” 一名普通工人走进科技殿堂,那是一条多么漫长而艰辛的路。善于用“脑子”干活儿 1969年冬,杨建华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迈进了沈鼓大门,被分配到结构车间当工人。 杨建华白天细心观察师傅的操作,学习看图纸、放大样,晚上回到家再把白天学到的东西温习一遍,记扎实了才去睡觉。刚进厂时,一般都是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然而,杨建华却不满足只跟一个师傅学习,稍有空闲,他就到别的师傅那儿“偷艺”。 那时,有关铆工的技术书籍非常少。他从师傅那儿弄来的铆工技术书,硬是用3年背进了脑子里。靠这种惊人的毅力,杨建华自学了机械制图、铆工工艺学、金属工艺学、焊接工艺学等专业理论,写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 杨建华是个善于用“脑子”干活儿的人。他出徒后干的第一个活儿是“50A集流器”。“进风口”是用5块扇形板拼在一起,拼完的形状就像“喇叭花”。 当时的铆工完全是手工操作,一般两个人一天能做4个。杨建华就琢磨上了:干“进风口”最费时的就是拼那5块扇形板,如果能搞一个“拼装模具”将“喇叭花”形状固定,只需将扇形板往上一对就行了。他悄悄找来一些废旧材料,制作了一个“拼装模具”,一个人一天就能干5个。 接下来的事让杨建华名声鹊起。他们为煤矿制造的通风机高4.5米,最难干的是装“加强筋”,需要一个人一手把着天车吊钩,一手装“加强筋”。 杨建华发现,通风机虽然有4.5米高,但却是由两节拼起来的,一节也就2米多。如果干第一节时就开始装“加强筋”,那是在地下干,工人能施展开,又安全。他开始试着用这种办法干,结果大获成功:其他组两人4天干完一个,他们两人半天就完成了。“既然你有信心,我为你请战” 1992年夏末秋初,沈阳鼓风机厂召开誓师大会,中心议题是将压缩机机壳由铸造改为焊接拼装。参加会议的绝大多数是工程技术人员,杨建华作为操作工人应邀参加。 沈鼓是为国家石油、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配套离心压缩机和鼓风机的企业。这是石油、化工、冶金等大型成套设备的“心脏”。这两种产品主要由叶轮、转子及机壳构成。杨建华的主要工作就是制造机壳。 那时,机壳完全是铸造的,一件小则十几吨,大则几百吨。每生产一个铸造机壳,就要经过造木型、砂型,周期长、造价高,而一旦铸造机壳加工时出现“砂眼”就得返工,不仅影响工期,还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会议结束的第3天,杨建华来到工会主席赵计生办公室,提出要担当“铆焊拼装机壳”试制任务。杨建华是技协骨干,与工会打交道多。在他看来,铸造机壳与焊接拼装机壳只是制造工艺不同,但其制造原理是相同的。他反复研究后,认为有办法完成这个任务。 杨建华主动请战,让赵主席大吃一惊,他知道,一台机壳造价不菲,一旦出问题非同小可,他提醒杨建华慎重考虑,“我有信心!”杨建华斩钉截铁。 “既然你有信心,我为你请战!”赵主席成了支持他的第一人。 当时,见过国外铆焊拼装机壳的只有沈鼓少数领导,大多数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还没见过铆焊拼装机壳什么样。因此,杨建华能找到的图纸也比较简单。按图纸要求,要把150多个零部件拼装成一个高3米、长4米、宽3米、重20吨的机壳。 杨建华努力与攻关组的同志一起细心“吃”透图纸,反复琢磨各部位支撑、连接关系,分析探求各零部件之间相互作用力,并制订了3套方案。然而,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还是一步一个坎。 “中分法兰反变形”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而变形超过10毫米产品就报废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先将板材拼成产品形状,用圆钢进行刚性固定,然后再焊接;焊接时为防止受热不均匀产生变形,采取按不同顺序分段焊接,焊一道,量一次;同时采用“反变形”技术……杨建华连续攻克了“中分法兰反变形”、“进出口风管压型”、“筒体两端板曲率”、“下壳内孔加工”、“壳体焊接变形”5道难关。 每天,杨建华他们都要干到晚上八九点钟,到了攻关的关键时刻,他们干脆就不回家。冷了,烧几块包装板,烤烤火;困了,车间有一装焊条、杂物的仓库,就到里面躺在棉门帘上眯一会儿。 就在这关键时刻,杨建华的岳母生病住院,妻子去护理。10岁的儿子颅压高,在家养病,疼得厉害时用脑袋撞墙,还经常呕吐。每天中午,杨建华赶回家给儿子做饭、照顾他吃药、收拾吐脏的房间,常常是流着眼泪赶回来继续工作。车间主任知道了,安排人轮流照顾杨建华的儿子,这给了杨建华很大安慰。 3个月后,鼓风机厂第一台铆焊拼装的压缩机壳诞生了!经有关部门检验,各项数据和几何尺寸都达到了技术要求。厂领导称赞说:“这台机壳完全可以与国外产品相媲美。”就当一名好工人 杨建华成功了,好事也接踵而来。一张大红纸写的公告轰动全厂:奖励杨建华住房一套。接着,组织部门也连续找杨建华谈话:让他当车间干部。 获奖住房,让杨建华非常兴奋,因为他住房太困难了。可让他当干部,他却犹豫了。经过反复分析,他觉得自己最适合的岗位是当一名技术工人。同时,铆焊拼装技术初告成功,还有很多技术需要完善。鼓风机厂压缩机、鼓风机订单不断增长。1993年时是4台,接着15台、30台、140台、200多台……一个多月才能搞出一台的速度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 杨建华决定,不当干部,就当一名好工人。他说:“人生短暂,我的价值观就是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为企业做点事情,等到干不动的时候,心里没有太多的遗憾。” 1997年,杨建华创造性地推出压缩机机壳“一、四拼装法”工艺方法,即“一套控制变形系统,四步拼装方法”,形成一套规范性操作规程,机壳生产从此实现质的跨越。 此后,伴随着沈鼓产品进入大型化、高等级的新阶段,焊接机壳的体积越来越大,技术的难度越来越高,杨建华的技艺也越来越纯熟。第一台国产化36万吨乙烯裂解气压缩机,第一台国产化10万吨甲醇压缩机,第一台国产化MA80轴流压缩机,第一套国产化4万空分空压机组,第一套国产化800万吨炼油装置用机组,沈鼓那些具有共和国里程碑意义的大型离心压缩机,其中大部分机壳都由他领衔制造,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 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业务人员带着他们设计的图纸找到了沈鼓,希望杨建华领衔为他们制造机壳。日、美、意等国的制造商也同样把订单投向了沈鼓。杨建华的创新技术,不仅给企业增加了经济效益,也为国家增了光。 到2007年底,杨建华他们已生产出以焊代铸机壳800多台,创造产值3亿多元。

采纳哦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e/1/1327289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