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论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得与失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15 13:18:27 阅读:658

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这个在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学界历史转向思潮的理论产物,与尤根.皮埃特斯先生展开深入和广泛的经验交流和理论探讨,采用学术访谈形式呈现新历史主义批评在西方知识界的理论发展轨迹,为新历史主义或文化诗学在中国学界的本土理论建构提供某些不同寻常的经验借鉴作用和批评反思契机。

对于文学批评来说,理论是必要的,没有理论,批评的深度就会大打折扣。

但是中国批评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理论崇拜,已经使得“理论”的功能被病态地放大到了极限,而批评本身则完全笼罩在了理论的阴影下。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长期以来文学界对“理论”的热情,这种热情首先源自一种理论自卑。

我们是一个没有理论的民族,我们的古典文论大多是印象式的点评,既不成体系,也无理论自觉,因而与西方自古而来的庞大理论体系相比,我们实在没有不自卑的理由。

不是有人说吗,钱钟书也不是理论家,他只是一个鉴赏家,他才华横溢,记忆力惊人,但他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对许多批评家来说,“鉴赏家”是一个急于抛弃的“落后”的帽子,它几乎是没有“理论”的代名词。

其次,理论的热情还来自于中国文学界对“理论”的实用主义态度。

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对“纯文学”的想像以及对“现代性文学的”想像都与对西方文学的认同有很大的关系,而文学界“西方化”的文学实践与西方的的“理论”有着显而易见的“同构”关系,这使得西方的理论几乎一引进就能找到“用武之地”。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到了西方各种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界“轮番轰炸”的热闹景象。

更糟糕的是,“理论”进入中国大多依赖的是翻译,而渴望使用理论的批评家们则几乎都是“外语盲”,他们所接受的并不是西方第一手的理论而是“翻译”过来的二手货甚至三手货,因此,许多“理论”进入中国后早已被曲解得面目全非,但批评家们似乎并不追求对“理论”本身的理解,也不屑于去探究某种理论的真相,而是乐此不疲于“理论”话语本身的新鲜感和 *** 。

在他们这里,“理论”完全被空洞化、形式化了,它成了前卫、新潮、具有“理论素养”的表征。

这种理论的狂热症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则有两个典型的表现:一是以理论的帽子套评作品。

许多批评文章都是先找好了“理论”,然后再从文本中寻求佐证,一篇评论往往变成了对某一种理论的演示。

更可怕的是,有时候,批评家所演示的“理论”其实只是那种“理论”的“字面意思”,与“理论”的本身内涵是毫无关系,甚至是背道而弛的,批评家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曲解”“误读”“生吞活剥”来完成对一部作品的理论评判的。

在这样的批评模式中,文本本身的文学元素变得无足轻重,文本的美与内在的奥妙无从呈现,批评家陶醉于“理论”的演练中,其对文本的选择也依赖于某一文本之于某种理论的亲和程度以及理论操作的便利程度,这实际上就是“理论”对文本的遮蔽。

二是理论的超前预支。

在理论与文学实践的关系上,应该说无论是文学还是理论都有其普适性,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学实践之间本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以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或者以西方理论来套评中国文学,都不乏其合理性与合法性。

但在中国批评界,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形,那就是以超前的理论来“预言式”地批评中国文学,从而以时髦的“理论”来任意涂抹、篡改文学文本,理论与文本不再是一种阐释关系,而变成了一种“改造”与“改装”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第三世界话语、女权主义等理论在中国最初的着陆过程,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理论“ *** ”中国文学的现实。

三是理论话语对批评话语的“改装”。

理论崇拜对中国批评家来说不仅仅体现在各自的批评方式上,还更体现在批评话语的层面上。

本来,对于批评家来说,理论的意义不在于批评家手中握有多少种“理论”武器,而在于批评家理论素质的提高、理论思维的培养和批评方法的更新,它应当有助于批评家文学阐释力和审美判断力的提升,而不是以批评家文本解读能力的牺牲为代价。

但在一个时期以来的中国批评界,有无“理论”、“理论”的多少以及“理论”的时尚与高深程度已经成了一种身份和高度的标志。

理论家越来越多,而真正令人信服的批评家却越来越稀少。

批评家们言必称海德格尔、言必称存在主义、言必称后现代主义、言必称德里达、言必称萨义德……最初拥有某种“理论”话语权的人总是会成为批评界风光无限的“成功人士”。

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批评家话语方式的转变,可以说,如何更“理论”、更深沉地“说话”,一度成了批评家思考的中心问题。

对批评家来说,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清晰的事情模糊化、确定的语词玄虚化已经成了一种基本的“理论”策略,文学批评话语的晦涩、歧义、欧化也因此变得不可避免。

为了显示自己理论的高深,有些批评家总是把批评文章写得云里雾里,神秘莫测,令人敬畏,批评家由此获得了理论上的满足,而批评则变得面目可憎。

某种时候,批评已经成了理论话语权的争夺游戏,理论热火朝天,而文本则被打入了冷宫。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h/1/1181249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