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资本主义的美国,为何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23 13:37:51 阅读:966

资本主义的美国,因具有丰富资源条件,因此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1834年,以普鲁士为中心,十八个邦国组成了"(北)德意志关税同盟"。其后,西南各邦国也相继加入进来。这个同盟的理论指导者李斯特主张,为确保德意志经济的自立,建立保护关税体制并推进近代化极为必要。

这种主张与必须在德意志范围内形成统一市场的主张共鸣,加速了统一国家的构想迅速变成现实的步伐。这就是普鲁士宰相俾斯麦主导的彻底的增产兴业、富国强兵政策路线和在1871年以普鲁士为中心形成的德意志帝国。

德国自然与英国,或者比利时、法国不同,正式启动工业化的时间较晚。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具有后发的有利条件。以作为能源的煤炭、钢铁以及机械制造等生产资料为中心的工业化,配合上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和资本,从一开始就得到政策的强力推动。

另一方面,德国也建立了包括储蓄银行和实业银行两方面特征的银行制度,很好地保证了国内资金的流动。德国近代化所采取的方式,往往被那些与德国同样的后发资本主义国家或多或少地学习,如俄国、北欧各国、意大利以及日本等。

同样作为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由于具有广阔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条件,走上了与欧洲不同的工业化道路。此文将视野限定在了欧洲,所以不涉及美国的工业化概况。上文已述,自19世纪70年代中叶到90年代,世界同时陷入了经济危机时期。

1873年开始的这场大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不成熟市场中的生产过剩,但是以此为界,早已开始了的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基础重整彻底完成。这一变化通常称作第二次产业革命,但是当我们通盘观察欧洲的整体情况时,就会发现这是主导产业彻底从农业转换为工业、在渡过危机的过程中经济中心从初期工业化时的轻工业变成此时的重化学工业的一系列转换过程。

经济中心从以纤维制品等轻工业为中心的消费品生产,重整为以包括炼铁业在内的金属、机械、化学、电机产业等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英国的工业产品出口总额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增加了约5倍,但包括棉织品在内的纤维制品所占的比例则从72%减少到44%。

而在纤维制品的主要出口地方面,19世纪20年代欧洲地区占5成以上,但到19世纪中叶,欧洲比例锐减,取而代之的是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比例增加。到19世纪80年代,仅亚洲的份额就已经在50%以上。欧美加在一起所占的份额才10%而已。

这种情况反映了在欧美地区以纤维产业为中心的英国的优势地位已经完全相对化,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了生产资料的生产上来。此外,在生产资料的生产上,英国也面临着其他国家的赶超。19世纪末,超越英国的国家不是很早就互相竞争霸权的法国,而是后发的德国和美国。

例如,在作为能源的煤炭生产方面,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煤炭产量是1亿7000万吨,而德国仅3700万吨,美国仅3300万吨。但是在30年后的1900年,英国的煤炭产量已经增加到2亿4000万吨,但与此相比,德国的煤炭产量增加到1亿4000万吨,美国则增加到2亿4500万吨,最终超过了英国。

在蒸汽机利用方面也是同样,在利用率急剧上升的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已经不占有绝对优势。钢铁产量方面,英国在1850年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六成以上,但是到了19世纪末降到了两成,被美国和德国赶超上来。

19世纪末,工业化从英国一强独霸的状态迎来了多极化的局面。正如上文所述,产业经济的中心也已经不是轻工业,而是转换成重化学工业。利用国家军备扩张带来的需求增大这一有利时机,钢铁业方面的德国克虏伯、法国施耐德这样的巨型企业确立了地位。

像克虏伯总部的埃森市、施耐德总部的克鲁梭市等沿着巨型企业的父权家长主义路线成长起来的工业城市也得以出现。19世纪末也诞生出一大批此前不曾存在的全新产业。例如,生产合成肥料、化学纤维、合成药品乃至炸药等制品的化学产业;发电、输电以及制造电气相关设备和器具的电机产业;配备石油驱动的新式内燃机的汽车产业等。

在这些新兴产业上,德国和美国从一开始就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么,上述世纪末所发生的变化,能否完全动摇了被称作"不列颠治世"的英国优势地位呢?未必如此。作为首都伦敦中心的金融城(City ofLondon)维持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金融中心的地位,英镑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基础货币。

在海运和保险领域,英国的优势也没有完全崩溃。英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倡导的自由贸易论,是唯有以本国的绝对经济优势地位为前提才能够成立的主张,因此后发资本主义国家自然反对。偶尔也会有国家通过缔结两国通商条约而采取自由贸易体制,如1860年拿破仑三世时期的法国与英国缔结的通商条约。

不过,就算在这一条约中,法国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而希望从英国引进技术的意图更强。因此,在多数后发国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普遍陷入世界性经济危机的19世纪末,世界各国又再次转向了保护关税体制之下的霸权争斗。英法间的自由贸易体制也成为一时之物,走向终结。

19世纪后半期到世纪末,在经济结构转换、经济中心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中,各国不再局限于欧美,而是在全世界寻求更广阔的市场,以及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原料和资源。欧美各国在东亚地区正式施加开国压力,强迫建立经济关系,同时,在非洲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

这些动向均与经济结构转换、经济中心变化以及霸权向多极化转变的局势相关。世界各地被纳入不断重整的全球规模的资本主义关联结构的周边,在此过程中的各自时期产生了种种压力。这一系列的变动并不是在和平环境下进行的。欧美各国的经济霸权争夺激化,为了贯彻各自的意图,不惜使用武力在世界各地扩张。

为了追求"富国"这一国家目标而采取的"强兵"政策,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出现讨论海外扩张究竟划不划算的事例。但是另一方面,军备扩张进一步促进了本国的工业化、工业化的进展又使军备扩张成为可能的这种产军互助的循环被进一步强化,这一点也不能忽视。

就像知名的、进入20世纪后迅速激化的英德海军军备竞赛那样,欧美各国因相互猜忌、相互牵制而开展军备竞争和摸索军事同盟关系。这类消耗性活动使整个国家发展的重点开始转向了非生产方向。

与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初期工业化相比,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经济所必需的资金总量自然也极为庞大。为了调配尽可能多的资本,19世纪中叶后,股份制公司在各国都成为了理所应当的经营组织形态。股份公司在增发股票之外采取发行公司债券的形式筹措新的必要资金。作为寻求资金的企业和追逐利益的投资家交汇的场所,随着时间的发展,股票市场对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i/1/1260125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