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培训

传播流代表著作

作者:职业培训 时间: 2025-01-20 01:48:49 阅读:497

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1944年)提出了1940年伊里调查中的发现,只有8%的人在选举中改变了投票意向,这支持了理论假说——“政治既有倾向”和“选择性接触”假说,即个人的政治倾向影响媒介接触行为,如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以及回避倾向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卡兹的《人际影响》(1955年)进一步发展了两级传播理论,以1943年笛卡图调查的700多名家庭主妇为例。两级传播理论强调了中介因素,如选择性接触机制,媒介特性(如渠道对效果的影响),讯息内容(如表达技巧引发的心理反应),以及受众特性(如立场、社会关系和舆论领袖)。

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1960年)系统总结了“传播流”理论,提出了五项一般定理,如大众传播并非态度改变的唯一途径,而是可能强化既有态度;改变态度需要特定条件,且受心理生理因素及媒介自身条件影响。

罗杰斯的《创新及普及》(1962年)扩展了传播模式,区分了信息流(传媒直接流向受众)和影响流(多级人际传播过程),将“两级传播”发展为“多级传播”。这四部著作共同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的复杂性,涉及众多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否定了简单的“刺激——反应”理论。

总结这些著作,我们可以看到“传播流”研究的历程,它深入剖析了大众传播效果背后的社会动态过程,强调了其多元性和复杂性。

扩展资料

传播流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和影响,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标签:

本文地址: http://www.goggeous.com/j/1/959466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鲁ICP备2024081150号-3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E-mail:admin@qq.com